大中暂治,或称大中之治,是指唐朝的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在位时期的治世。唐宣宗在位期间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特别是“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使得大唐国势复振。
不过,在唐宣宗去世后,他的儿子唐懿宗不仅没有维持好不容易得来的局面,反而骄逸残暴,放纵大臣弄权,随意贬逐官吏,这导致唐朝再次走向了衰败,并加速了其灭亡进程。
一
具体来说,李漼(833年-873年)即唐懿宗,原名李温,为唐宣宗长子,母晁氏。唐宣宗即位后,册封李温为郓王。当时,唐宣宗喜欢第四子夔王李滋,欲立为皇太子,而李温年长,久而不决。大中十三年八月(859年),唐宣宗病逝,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副使丌元实矫诏立李温为皇太子。次年二月,安葬了宣宗后正式即位,十一月改元为咸通。
由此,对于唐懿宗来说,即位就存在一定的争议。当然,这还不是关键,他即位之后的表现,才让人们大失所望。唐懿宗在位期间,一共任用了21位宰相:令狐绹、白敏中、萧邺、夏侯孜、蒋伸、杜审权、杜悰、毕諴、杨收、曹确、高璩、萧寘、徐商、路岩、于琮、韦保衡、王铎、刘邺、赵隐、萧仿、崔彦昭。
由于唐懿宗自己对处理朝政兴致不高,宰相的权力还是很大,本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问题是大多数宰相不是碌碌无为者,就是爱财如命、为人不堪之辈。在此背景下,唐宣宗开创的“大中之治”自然难以维持下去了。比如唐懿宗任用的宰相的杜悰,是唐德宗朝宰相杜佑之孙、宪宗的驸马,本人并不具备实际才干,尸位素餐,人送外号“秃角犀”。
在这些不堪之辈担任宰相后,唐朝的朝政自然是一塌糊涂。对此,在笔者看来,唐朝后期本就问题众多,甚至可以说是积重难返,如果皇帝再不励精图治,自然会加快其灭亡进程了。
二
唐懿宗在位期间,沉湎游乐,对宴会、乐舞和游玩的兴致远远高出朝政事务。如同明朝的嘉靖、万历等皇帝,唐懿宗长期不上朝面见大臣。当然,嘉靖、万历还能通过其他途径掌控朝政,而唐懿宗则是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国之君。
根据《旧唐书》等史料的记载,唐懿宗在宫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个月在宫里总要大摆宴席十几次,奇珍异宝,花样繁多。除了饮酒,就是观看乐工优伶演出,他一天也不能不听音乐,就是外出到四周游幸,也会带上这些人。凡此种种,无疑是对唐朝国力的巨大消耗。毕竟此时的唐朝,已经不是贞观、开元时期了。
除了喜好玩乐,唐懿宗还是一个极端爱慕虚荣、好大喜功的皇帝,这从他尊号的字数之多就可以看出。在古代历史上,尊号,就是为了表功名德,每逢皇帝加尊号,一定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要向天下颁布诏书,同时举行大赦。
唐朝即位的第三年,群臣给懿宗上了“睿文明圣孝德皇帝”的尊号,但是他感觉还不满足,之后他再上了12字的尊号: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与此相对应的是,唐朝的皇帝中,高祖、太宗都没有在活着的时候加尊号,此后皇帝上尊号基本上都是4字或者6字。对
对此,在笔者看来,唐懿宗极端爱慕虚荣,自然导致一批善于溜须拍马的官吏受到了重用,而真才实干的大臣反而遭到了疏远。
三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李漼在位期间,不仅宠信宦官,而且其所用宰相路岩、韦保衡等皆非其人。朝廷大臣弄权,随意贬逐官吏,导致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相继发生动乱,内部吏治腐朽,民不聊生。并且,李漼骄逸残暴,宰相腐败弄权,地方更加苛刻。以致“官民结怨”,处于完全敌对的情势之下。面对着这样一种局面,李漼君臣、朝廷内外仍一味追逐名利,不顾百姓死活。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十六日,唐懿宗就已经“疾大渐”,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七月十九日,唐懿宗在咸宁殿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时年41岁,谥号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庙号懿宗,安葬于简陵(位于今陕西富平)。
总的来说,大中之治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的局势一直走下坡。比如乾符五年(878年),唐懿宗去世的五年后,就爆发了黄巢之乱,这场起义直接动摇了唐朝的根基,促使其在公元907年正式灭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大中之治:唐宣宗李忱的治世与唐懿宗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