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大模型迭代演进到物流包裹发往城乡角角落落,从工厂的高端制造到街角巷弄的烟火气,在上海这片创新热土上,无数民营企业的奋斗身影,构成了城市高质量发展图景中一抹鲜亮色彩。
10月20日,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就《上海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实施听取企业意见建议。会上,民营经济组织代表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结合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和存在问题等进行交流讨论。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截至2025年上半年,上海实有民营经营主体达320万户,占全市的经营主体的比重超90%,上海80%的“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是民营企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营经济已在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与上海发展大局同频共振。
多家民企代表表示,近年来,上海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结合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战略机遇,民企将积极参与上海城市功能提升,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更大贡献。
创新生态
2025年,上海经济规模已进入5万亿元以上新阶段,民营经济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民营企业已成为重要引擎。
参会企业傅利叶成立于2015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张江民营科技企业,最初专注于康复机器人领域,近年来开始涉足人形机器人赛道。目前,傅利叶已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量产交付的企业,销售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货量超万台。

2025年6月18日,傅利叶人形机器人在上海举办的2025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向观众“比心”。视觉中国资料图
傅利叶快速成长的底气来自哪里?
“上海的科技创新生态赋予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无限可能,让我们始终敢于去创新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并真正推动应用落地。”傅利叶公共事务部负责人李翀说,上海培育了优沃的创新土壤,激活企业创新活力,使他们敢于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探索技术与场景的交汇点。
目前傅利叶的产品在全球已进驻3000多家终端医院,拥有近300个遍布全国各地级市、社区、乡镇卫生院的科室案例,覆盖患者人数超百万。不仅是傅利叶,上海有大量民营高科技企业,这次参会的迪赛诺专注于生物医药研发制造,思源电气是高端电力设备行业的翘楚。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中民营企业贡献的产值同比增长10.7%,高于全市面上水平。同时,上海80%的“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是民营企业。顾军说,从多个维度看,民营企业已成为上海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的先锋力量。
参会民企谈到,近年来上海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制定地方法规、优化营商环境等多种措施,为民营企业打造了开放创新的环境,提供了完善的投融资服务,持续强化企业权益保护,让民营企业能够更好抢抓发展机遇、拓展发展布局。
市场活力
截至2025年上半年,上海实有的民营经营主体达到320万户,占全市经营主体比重超过90%,民营经济贡献的税收占全市的比重接近40%。显而易见,民营经济是上海市场活力的重要源泉。
2025年上半年,澎湃新闻记者走访过位于上海长宁区的一家“硬科技”企业黑湖科技,2016年它由三位“海归”创立,公司主要为其他工业企业提供协同软件,目标是把前沿技术普惠化,让先进技术走进数百万家中小型工厂。

黑湖科技视觉中国资料图
公司起初很小。黑湖科技副总裁刘崇明说,凭借上海一流的营商环境、区位优势、创新氛围、人才资源,让初创企业有了飞速发展的机会。创业之初黑湖科技只是个八九人的小团队,租在江苏路地铁站附近,常常写完代码就直接跑到工厂去试行,上午昆山验厂、下午太仓调试、晚上长宁复盘,开启“日归服务圈”的模式。
短短几年后,黑湖科技实现华丽转身。如今刘崇明打开客户列表,他们不仅服务特斯拉、西门子等国际企业,在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开疆扩土,还与2.5万个中小微工厂保持合作,努力让技术普惠化。
上海这样的“硬核”民企还有很多。此次参会的千寻位置是一家时空智能科技公司,现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时空智能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已建设和接入超过6000座北斗地基增强站。
“我们能实现什么精度的导航定位呢?比如汽车动态环境下可做到2厘米精度,静态环境下最高可感知0.7毫米,能服务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千寻位置副总裁李戈杨说。
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对资金的需求,尤其是科技企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融资不易。近年来,上海正通过多种途径稳定企业发展预期,促进民营经济增长和市场活力。
李戈杨注意到,与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相比,上海在地方立法中进一步细化举措,专门将融资服务单独成章,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帮助民营经济破解融资难题,对他们的发展十分适配。
护航出海
当前,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
可以看一组数据。从2015年到2024年,上海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1.1%,高于上海市平均增速7个百分点。到2025年上半年,上海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占上海市的比重已占到了38.1%,同比增长23.6%。企业出口的产品,已从以往的劳动力产品,逐步转为技术力产品。
总部位于上海青浦的圆通速递副总裁张龙武告诉记者,2025年1月至9月圆通速递快递业务完成量达225.84亿件,同比增长16.4%。他说,圆通正稳步推进“1+7”全球快递网络布局,目标打造一个安全、畅通、高效、可持续、自主可控的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
2024年7月,圆通国际快递与哈萨克斯坦国家邮政运营商成立合资企业,开通了中哈快递物流服务。2025年,圆通出海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化发展全面开局。《2025中国快递业国际发展指数》显示,中国快递业国际发展指数为77.9,正成为全球快递市场实现正增长的重要引擎。

思源电气视觉中国资料图
思源电气是一家专注于输配电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该公司党委书记陈照平说,2024年公司业绩实现历史性突破,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7.8%。
思源电气已成为全球主要输配电行业高端装备市场的主流供应商。“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从简单的产品出口,转变为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陈照平说,公司业务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订单提升至35%,突破1/3,目标是达到50%。
“不出海就出局”成为近年来业界流行的一句话,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走出去”是必然选择。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企业出海必须有效化解境外的法律合规、跨境结算、法律诉讼等各类风险。
上海多措并举,搭建平台,便利企业安全“出海”,降低风险。比如,在虹桥商务区“走出去”服务平台,上海集聚了金融、法律、税务、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十大类国际化专业服务机构,截至2025年9月1日,单单法律机构就达171家,为出海企业提供一对一定制专业服务。
回看过去八年,上海连续发布8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5年,上海针对民营企业反映的中小企业融资、商业秘密侵权、牟利性职业举报、拖欠企业账款、监管检查等“老大难”问题,推出了一大批具体有效的任务事项,重点“提升企业感受”。
在顾军看来,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深度链接,增强全球化的发展能力;要坚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深度统筹,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上海还将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的营商环境,聚焦民营企业所需所盼所急,全心全意护权益、优服务、促发展,以高水平法治护航民营企业发展。上海将支持广大企业家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在上海这片热土上展业兴业,共享上海城市发展机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观察|沪上扬帆,民企的信心底气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