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今日热点 时事资讯
娱乐头条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 人文

印度2亿人长期饥饿!背后隐藏的原因,中国历史早已给出答案

2021年全球饥饿指数排名显示:在116个发展中国家中,印度排名为第101位,属于“重度饥饿”区域,是世界上饥饿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大约2亿印度人处于缺粮状态,人数居全球之首。另外,至少有5.6亿印度人面临中度以上的粮食紧张问题。

但问题是,印度不应该缺少粮食,因为以印度的农业条件来看,远远超过中国,位居世界第一,真可谓“得天独厚”,比如以下两点:

首先,印度国土只有298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却高达156.4万平方公里,即1.6亿公顷,比中国多了大概4000万公顷。

其次,印度地理条件很好,年降雨量为1200毫米,低于750的为“干旱地区”,中国江浙、湖广鱼米之乡不过比印度干旱标准略高。与此同时,印度农作物还可以一年三熟。

既然中国能够粮食基本自给,按理说农业条件更好的印度,粮食问题更容易解决,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或许无法让每个人都吃饱,但也不至于出现如此规模的饥饿人群。既然如此,印度饥饿规模为何如此之大?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历史早已给出答案,接下来不妨对照中国历史来看看原因所在,比如以下三点:

重农抑商的必然性

谈及重农抑商,很多人文雅一点会“深表遗憾”,粗鲁一点会“骂骂咧咧”,认为重农抑商耽误了中国发展。其实,如此评价重农抑商之人,大概不食人间烟火,或者只是夸夸其谈之辈。

弹丸小国,或许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以补充国内粮食的缺额,但像古希腊那样几百年内依靠跨海国际贸易获取主粮需求的行为,基本上不太可能。对于历史上的大国而言,粮食问题只能靠自己,因为没有其他国家能满足它的粮食需求,运输能力也不支持,而自身粮食不足,内部就会不稳。因此,历史上的中国必须要“重农”,这是确保国家稳定的前提。

既然必须“重农”,那么可不可以再“重商”呢?但这一点在古代行不通,一旦重农又重商,最终必然造成混乱。明朝时期,江南商业发达,很多农田毁掉种植棉花,最终导致明末江南一度缺粮,原本支持国家粮食的地方竟然需要国家支持,但明末小冰河期,其他地方农业更惨。明朝重农抑商的国策之下,江南尚且如此,如果重农又重商,江南又将如何?

因此,中国历史上实行“重农抑商”,并不是古人不聪明,而是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必要性,至今中央每年第一号文件仍是农业。在重农政策下,中国才能拥有发达的农业,才能养活庞大的人口。但或许与其农业条件过于优越有关,印度历史上却没有明确的重农政策,直到数十年前才出台重农政策。

耕者有其田的追求

印度历史上没有明确的重农政策,其中原因很多,比如农业条件过于优越、古代没有真正统一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与“耕者有其田”的追求有关。

先秦时期,中国基本属于贵族政治,王侯将相宁真种的时代。秦汉之后,中国开启平民政治时代,“低贱”之人也能凭借能力出人头地,隋唐之后的科举制更是如此。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因为土地兼并与天灾人祸叠加,导致粮食不足,进而爆发的农民起义,基本都有“耕者有其田”或“均田”的政治诉求。除了农民诉求之外,儒家“仁义”政治理想,其实也支持“均田”。

可以说,古代中国农业搞不好,导致百姓长期大面积饥饿的话,国家必然不稳,农民起义必然风起云涌,因此历代想要稳定统治,必然要解决百姓吃饭问题,至少解决大多数百姓的吃饭问题。

与中国不同,印度实行的是种姓制度,社会等级泾渭分明,一直到近代都是“王侯将相真有种”,阶层严重固化。于是,印度土地非常集中,多数百姓没有自己的耕地,基本都被高种姓掌控。数据显示:1961—1962年,36%农户占有全国耕地1.59%,十年后44%农户只占1.58%。

更为重要的是,统治者基本不管下层百姓的死活,但因为种姓制度等存在,印度下层百姓没有起义的传承。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神奇的一幕,如今印度一边有数亿人饥饿,但一边却大肆出口粮食,而且是世界第三粮食出口大国,印度大米横行中东市场。

总而言之,印度不像中国,内部没有农民起义压力,没有尽量养活所有人的压力,也没有“仁义”善待百姓的进步思想,因此印度只要统治者粮食有的吃即可,下层饥不饥饿没什么关系,反正他们也不会造反。

农技水利的大进步

由于中国长期实行重农政策,于是中国农业技术、水利设施等都有重大进步。可以说,论古代农业水平,中国绝对可以位居世界第一。

在农业技术上,北魏《齐民要术》、明朝《农政全书》等,属于阶段性总结的农业书籍,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农业技术远超同时代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农书出现之后,又便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在水利设施上,中国成就更是惊人,春秋楚庄王在安徽淮南修建了天下第一大塘——安丰塘,战国秦国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唐代浙江它山堰(下图)等等,其中很多至今犹存,依然造福一方。秦汉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修建或鼓励民间修建水利设施,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因此,中国虽然地理气候条件不如印度,但中国人却会去积极改变,发挥人的能动性,这是中国农业成功的核心原因。

与中国不同,印度在农业技术、水利设施上却乏善可陈。2020年,印度粮食产量为3.08亿吨,中国为6.69亿吨,不足中国的一半,因此印度粮食亩产量必然很低。对此,印度解释说6~9月份是洪灾,其他时间不怎么下雨而干旱,故而粮食产量低。可见,印度还是靠天吃饭,而缺少水利设施,将雨季的水储存起来、利用起来。

仅以上述三点来看,印度出现如此规模的饥饿人群,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即便印度粮食不出口还是存在饥饿问题,因为2021年印度人均大概230公斤(中国人均大概480公斤),甚至还不如西方媒体上年年饥荒的朝鲜的280公斤。

最后,粮食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国人早已深知这一点,所以如今牢牢掌握自己的粮食安全,掌握自己的饭碗,但现在印度似乎知道、似乎又不知道,反正让人一言难尽,只能用“神奇”来表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印度2亿人长期饥饿!背后隐藏的原因,中国历史早已给出答案

分享到:更多 ()
来源:诸史 编辑:人文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