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0岁的老奶奶都能把这个球扔进!”
“姚明现脱衣服上场也不至于这样!”
“底裤都输光了!”
最近,很多人说起中国男篮,气不打一处来,觉着实在看不下去。
世界杯小组赛三战皆负,排位赛也悬悬乎乎。
尽管理论上还有一丝希望,但从目前态势看,除非奇迹光临,否则将连续两届无缘奥运会。
输不怕,输得像个爷们也行啊!
黄油手,“过桥球”,罚篮三不沾,各种低级失误……
有的像没睡醒,有的像没吃饱,有的像过家家,怎么看都不像披着国字号战袍的国手。
揭幕战——生死战——荣誉战,竟然成了中国男篮熟悉的节奏。
难怪有人说:
中国男足不孤单,男篮的兄弟们来作伴了!
资深球迷聊起来,往往有“秋后割韭菜——一茬不如一茬;麻袋片上绣花——一袋不如一袋(代)”的感觉。
话虽不好听,但却是事实。
早年间的胡卫东、巩晓彬、刘玉栋、孙军等,哪个不是一手绝活?
近视眼胡卫东,练投篮练得手都握不住筷子!
刘玉栋因膝盖伤病弹跳受限,苦练开发出了“直臂投篮”绝技。
后来的姚明、王治郅、李楠、杜锋、朱芳雨等,个顶个的好手,跟一流强队西班牙都能掰掰腕子,对阵美国队也不怯火。
“小巨人”“追风少年”“小李飞刀”“排骨飞人”“三分雨”的称号,真不是吹出来的。
再之后的易建联,起先不少人说他软,“莲妹”“阿莲”地奚落,结果发现,他成了近些年中国男篮最后的门面。
所以许多人感慨:
以为当时是起点,希望还在后面,这些年过去,却发现起点已是巅峰。
爱之深,恨之切,球迷们表达一些不满也是正常的,还不是希望国手们打得像条汉子?!
如果好赖都无动于衷,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能否给男篮提点建议呢?
我觉得这个可以有,用不用得上是另一码事,只要是善意的建议,都不妨听听。
①降薪
CBA单个国内球员顶薪,从以前的2500万降到900万再降到600万,仍然太高,可考虑200万封顶。
有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你能指望一帮年薪几百万,加代言年入千万,坐拥豪车豪宅美女的大爷,上场玩命吗?万一受伤,回来了挣不上大钱,签不了大合同可咋整?”
饱经战乱之苦、出征经费靠球迷募捐的南苏丹男篮,一帮难民的孩子,却把个个身家百万千万的中国男篮,打得找不着北,这还不够讽刺?
降降薪,让他们认清自个的斤两,有好处。
南苏丹男篮
②打造自身风格
教练一茬一茬换,今儿学美国,明儿学欧洲,结果“四不像”,自己的东西也不知丢哪儿去了。
看日本、韩国,就坚持自己特点,不三心二意,个小鬼大,跟谁打都有板有眼。
所以,要形成自己的稳定风格,有自己的“杀手锏”。当然这并不是排斥博采众长。
③放宽联赛外援政策
多年前,来CBA打球的斯科拉,发表过一个看法,意思是CBA的球员太安逸了,应当多引进高水平外援同台竞争,增强大家的危机感。
男篮的明星们在国内一个个牛哄哄,这个得分王,那个MVP,到国际赛场却瞬间打回原形,投不准,突不进,防不住,战术配合打不出来。
这和“跟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一个道理,多与高手竞争,多与强敌过招,才能长进。
④改进国家队组成机制
作为团队运动,“化学反应”很重要,并不是简单的1+1,把尖子凑到一块就行,否则美国队也不会多次被欧洲、南美的队伍击败。
有个办法或可一试,效果好则继续完善,若不可行也算探索经验:
就是谁得联赛冠军,就以谁为主要班底,补强个别位置,代表国家出战。
这样起码他们配合默契,队伍凝聚力也强。
过去有经典战例,穆铁柱、吴昕水他们那届八一队,就两度战胜美国队——虽然他们是大学生队,但当年也是大杀四方的存在。
代表国家比赛取得预期范围内成绩的,赋分,带入联赛。这样调动俱乐部为国出战的积极性。
⑤对出工不出力者应有相应措施
有的球员不在乎国家队,但在乎俱乐部,因为那是挣钱的地方。
篮协可与俱乐部达成一致,对参加国家队比赛态度消极,没有荣誉感,明显出工不出力的,所在俱乐部从奖金、球队战术地位等层面,采取一定惩戒措施。
这样防止有的人占了名额,落了名誉,出多少力无所谓,只当免费旅游一趟。
当然,对正常的状态起伏不一概而论,这也是能看出来的。
⑥提高篮球人口基数
中国14亿人口,常备篮球运动员注册仅1.3万人。
而日本1.2亿人口,常备篮球运动员注册达75万人。
这个对比很说明问题。
有些人讲,现在的中国学生都在忙补课,好不容易有点空还得打打游戏,能出多少好篮球苗子呢?
所以,要解决好让青少年爱打球,有地方打球,打球有出路的问题。这个需要下的工夫更大。
说一千道一万,时不我待,中国篮球确实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否则,就会跛脚驴子跟马跑——越落越远。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图源网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恨铁之痛:中国男篮还有遮羞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