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7月16日,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突然下达一个震惊全国,令紫禁城内一片哀嚎和怒骂的“谕旨”:“将宫内太监全部裁撤,立即出宫!”
遣散
中国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历史中,皇宫内都有太监的存在,似乎只要皇宫还在,太监就应该生活在皇宫,被全部遣散,历史上这还是头一回。消息一出,有人质疑真实性,太监们身为当事人最是焦急,但很快就得到了证实,这一切都是真的。
除了三位太妃、溥仪和淑妃等人的宫里一共留下20名驱使以外,其余的太监全部都要出宫。而且,还是立即出宫,连夜就要搬出紫禁城。这些太监们已经在紫禁城里当差十几年,但在北京城却举目无亲,让他们立刻搬离皇宫,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
因此,太监们听闻溥仪的“谕旨”以后,顿时情绪失控,有的人悲从中来当场大哭,有的人怒不可遏高声咒骂。总之一句话,紫禁城内的太监们聚集一处,十分混乱,若不是提前布置了军队维持秩序,不一定还会闹出什么场面来。
双方僵持之下,或许溥仪也意识到自己的命令有些太过心急,不想将太监们逼得太紧,这才拿出一些钱来,给即将被遣散的一千多名太监们发放遣散费。同时,他还将地安门内的雁翅楼空了出来,给那些暂时找不到落脚点的太监们居住,但监视他们的军队却并未撤去。
很快,太监们自知再闹下去也没意义,开始接受现实,在军队的监视下不情不愿的从神武门陆续离开。事情发展到这里算是平息了,但这件事情却在坊间引起许多的猜测,其中最多的一个质疑,那便是溥仪为何突然遣散紫禁城内所有的太监?
一场大火
有人将此事与20天前宫内发生的一场火灾联系到一起,认为太监们的突然遣散,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隐情。
他们口中的这场火灾,指的是6月26日晚发生的建福宫失火事件。之所以这两件事会被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两件事都是当时震动北京城的大事,又相隔时间不长,事实上民间的猜测不无道理,这两件事之间确实存在着溥仪当时秘而不宣的重要关联。
这个建福宫建于乾隆五年,位于紫禁城的西北角,此后陆续被乾隆改建为大花园。由于该花园位于内廷西侧,又称西花园。西花园在当时颇具特色,宫内建筑并未采取常规的对称布局,而是高低错落、大小不一,建筑与建筑之间以游廊相连,并配有假山,花鸟鱼虫应有尽有。
乾隆喜爱收藏珍宝字画,在位数十年间,他究竟收藏了多少宝贝,恐怕谁都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乾隆收藏的这些价值连城的珍宝字画,基本上都存放在建福宫内。同时,建福宫内还有不少的金质法器、金佛等等。
时间来到1923年,溥仪虽然与乾隆一样贵为皇帝,但他的地位与乾隆已经无法相提并论。但民间有一句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溥仪当时虽然退位,却依然享受着“尊号不改”的待遇,在紫禁城里照样生活得逍遥自在。
甚至,溥仪在“小朝廷”中仍以皇帝自居,每日都要颁发“上谕”,以此彰显他高高在上的地位。表面上来看,溥仪此举似乎是一种“自嗨”,但事实上,当时紫禁城内仍然保留不少宫廷机构,例如内务府、宗人府,都在正常运转,像以前一样履行着各自相关的职能。
溥仪虽然自己也清楚,自己早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权力,目前所拥有的一切,未必会长久,但他仍然乐于得过且过,毕竟衣食无忧的生活还是挺不错的。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就在他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时,突然传来消息,建福宫的德日新斋起火了!
6月26日晚上,紫禁城西北角突然火光冲天,宁静的夜晚被嘈杂的哭喊声和叫喊声打破。由于火势迅猛,宫内又缺乏有效的救火设备,火势始终得不到控制,开始从德日新斋向其他建筑蔓延,导致大火越烧越大。
这场大火引起了无数人的注意,甚至连居住在六国饭店顶楼的外国人,都看到了紫禁城内的火光,并立刻联系意大利国救火队,让他们赶紧去救火。救火队接到通知以后,连忙赶往紫禁城,却在神武门被拦了下来,原因是他们没有溥仪“谕旨”,按照惯例“不许入神武门一步”。
救火队不懂紫禁城的规矩,眼见大火越烧越旺,急得不行。内务府总管绍英得知情况后,也不敢犯禁,立刻派人在宫内四处寻找溥仪。但溥仪平时自由惯了,紫禁城又大,整整接近一个半小时才找到溥仪。
绍英禀明情况以后,溥仪仍然没有立刻下“谕旨”,理由是“家训不得外人入宫”。最后,因为绍英的不断陈请,溥仪这才召开一次临时的御前会议,方才决定破例一次,让救火队进宫救火。
救火队进宫以后,立刻来到起火的地方,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一些设备准备救火。却意外的发现,紫禁城内没有自来水,只有水井,但水井长期不使用,早已经干涸了,偌大的紫禁城竟然找不到充足的水源来救火。
无奈之下,只好采纳了一个人的建议,用一根水管从几百米以外的筒子河取水。这样做确实能解决水的问题,但效率却极低。一来距离远,管子又戏,筒子河那边接上水,过了很久才流到另一边;二来压力小,水管里的水过来了,无法远距离喷射,只能用桶接水再间接救火。
经过一番折腾,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救火时间,火势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无奈之下,救火队决定放弃施救已经燃烧的房屋,开始在火场外围拆除房屋,以此来阻断火势蔓延。
尽管最后大火得到了控制,但紫禁城此次损失惨重,且不说烧毁房屋众多,仅建福宫的古玩字画的损失就难以估量,这让溥仪深感痛心,也怒火中烧。
隐情
溥仪发怒的原因是什么?虽然当时这次大火的起因并未调查清楚,但他认为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因为这次大火并不简单,在起火之前,溥仪得知有不少宫内太监监守自盗,偷宫内的物品到外面去卖,甚至稍微有地位的老太监在外面还开了古玩店铺。
为了阻断这种宫内贵重物品不断流失的情况,他决定对自己拥有的财富进行一次清点,将那些记录在册的物品进行检查,对那些没记录在册的资产进行记录。但溥仪没想到的是,这次清点触动了太多人的痛处,刚刚开始不久,建福宫的这场大火就发生了。
这难道是巧合吗?溥仪不相信,他更倾向于此次大火是有人故意纵火导致,目的就是烧毁建福宫内的贵重物品,遮掩他们长期偷盗的事实。
所以,溥仪很生气,他派人专门对此次大火起因进行调查,打算杀鸡儆猴,却没想到只查到一个电线老化起火,竟然查不出任何一个罪魁祸首来。如果真如溥仪所猜测的那样,显然这次溥仪与太监们的博弈,是溥仪输了。
溥仪有自己的骄傲,吃哑巴亏不甘心,索性就想出来一个断了太监继续偷盗的办法。只留几十个太监听候差遣,其余所有太监全部遣散出宫,甚至连让他们回房间拿细软的时间都不给,直接派军队将他们聚集一处监视起来,为的就是防止他们在离开时继续偷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1923年建福宫失火后,溥仪连夜遣散宫内所有太监,背后有何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