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隐形的八角笼。
撰文|千禾
编辑|周晓晓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它就像我的生命一样。
这是王宝强在电影《八角笼中》宣传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句话。
6年前导演处女作《大闹天竺》出师不利,让王宝强拿到了金扫帚的“最令人失望导演奖”。他带着愧疚上台,成为金扫帚历史上第一位亲自现身领奖的一线明星。他诚恳致歉,用真诚和低姿态赢得了观众心中的第二次机会。
自此,王宝强一直憋着一股劲,觉得自己“欠观众一部好电影”。如今,他卷土重来,凭借《八角笼中》终于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票房与口碑双收。他拿出了真正的杀手锏——草根,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草根翻身”。
王宝强是草根的代表,这点毋庸置疑。在他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股坚韧的生命力:从农村走出,到少林寺习武,做北漂跑龙套,然后崭露头角,突破命运的牢笼,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直到遭遇一场被全国人民围观的婚姻闹剧,一切似乎回归原点。
而《八角笼中》所讲的,刚好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电影里,王宝强饰演的向腾辉,是个落魄的前格斗冠军。人到中年,他蹉跎度日,直到遇到了一群无父母照顾的“孤儿”,才逐渐坚定了生活的信念。他对这些孩子生出恻隐之心,决意成立一家格斗俱乐部,让这些孩子安身立命,打出一片天。然而,随着孩子们在擂台上越打越好,一系列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八角笼中》起用了大量的素人演员。片中饰演“孤儿”的小演员大部分是从四川当地找来的素人。选角时,王宝强的标准只有一个:在他们身上,能看到曾经的自己。
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和王宝强达成了微妙的互文。它精准契合了王宝强的人生经验和当下心境:农村、格斗、少年成长、中年困境、社会议题等等。无论戏里的向腾辉还是戏外的王宝强,他们都有自己的格斗要打,都有自己的八角笼要去闯。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八角笼中》更像是王宝强耗费6年心血完成的“借诗言志”。
“格斗孤儿”的红与黑
电影里的向腾辉被王宝强塑造成了悲情英雄,赋予了相当高的“神性”。
对所有格斗少年来说,向腾辉是父亲般的存在,他宽容、博爱、无私,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奔走,为俱乐部的运转举债连连,甚至因此忽略个人问题
,一直没有成家。
很多人都将其与《我不是药神》里的程勇作类比,认为他们都是为做善事而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市侩英雄。在向腾辉这个“圣人”身上,影片确实拉扯出了极强的戏剧性。可这戏剧性不仅仅来源于剧作,更来源于现实——向腾辉的原型人物恩波。
恩波是恩波格斗俱乐部的创始人。2017年,他因一则疯狂转发的短视频陷入舆论的漩涡。视频中两个十几岁的少年在笼子里格斗。他们拳拳到肉,打得难舍难分,一名孩子甚至被打出了血。笼外的观众则一边叫好,一边拍照。
视频曝光后,这两个孩子被披露出更多的信息。有人说,他俩来自大凉山,失去了双亲,无依无靠,被一家黑心的格斗俱乐部操控,靠打拳给俱乐部赚钱。“大凉山格斗孤儿”这个词条成了当时的热门话题,人们开始一边倒地抨击俱乐部:“诱拐儿童”“非法收养”“利用孤儿牟利”……
事件发酵后,在警方和教育部门干预下,俱乐部的孩子们被送回了家乡。但出人意料的是,临别前孩子们和俱乐部的教练哭成一片。他们不愿回去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庭,只想跟着俱乐部,认恩波做“干爹”;他们不想回去一日三餐吃土豆,只想留在俱乐部吃肉蛋奶、学散打。
随着调查不断深入,事件迎来了反转。原来,格斗是真的,孤儿也是真的,但把“格斗孤儿”变成赚钱工具,是夸大其词。那段轰动全国的短视频其实来源于一场表演赛。两个孩子的动作是事先编排好的,流血用的是道具,目的是推广综合格斗。
截至2015年,恩波陆续资助了400余名孩子,他特意招收穷孩子甚至孤儿来训练格斗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规矩,有一技之长”。年轻时,恩波当过兵,做过武警。根据《华西都市报》2015年的报道,他在基层做军事指导期间,总能看到一些孩子在山上和街边游荡,当时他就想,“如果没有人管教,他们很容易学坏。”
于是,在后来从事建筑工程有了一定积蓄后,恩波出资组建了“阿坝州武术散打队”,免费教孤儿、特困家庭子女学习散打。这个“阿坝州武术散打队”,就是后来的恩波格斗俱乐部的雏形。在2015年新华网的一篇报道中,记者这样形容恩波:他开设的武术俱乐部是全国唯一一家全免费的俱乐部,招收的运动员大多是无依儿童和来自特困家庭的子女。在他的培养下,很多学员成为武警、特警、专业散打运动员,进入了体育战线或是大的安保公司。
事发三个月后,多家官媒同时公布了一则消息,为恩波俱乐部正名:“在政府的支持下,恩波格斗俱乐部获得了体校资质,曾经被‘遣送’的孩子们也将可以继续回来训练与学习,并且还会扩招生源。他们不仅能接受格斗训练,而且毕业还能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
后续故事带有极强的励志色彩——俱乐部的部分学员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比如《八角笼中》苏木(史彭元饰)的原型苏木达尔基,就作为一名MMA(MixedMartialArts)职业选手,站上了UFC(终极格斗冠军赛)的舞台,并于2019年8月获得了首胜。
谴责、反转、慈善、励志等元素叠加在一起,让“格斗孤儿”事件充满了故事性。当时就有人说,这是绝佳的电影素材,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而《八角笼中》能受到观众的关注与青睐,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它的现实性——揭开了残酷八角笼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与希望。
向命运挥拳
《八角笼中》片名里的“八角笼”也叫“格斗笼”,是MMA专用的比赛擂台。有人曾这样描述它:“笼中,两只困兽。厮杀,无处可逃。你的武器,只有你的身体。没人在乎你的出身,降服,是唯一的目的。”
这句话直接点出了MMA的残酷性。
MMA的中文译名是“综合格斗”,简单来说,就是不限流派、不限招式的格斗方式,相当于是搏击运动中的“十项全能”。拳击、散打、泰拳、自由搏击、巴西柔术等格斗术,都可以放在MMA里使用。
对战过程中,MMA选手经常使用脱胎于柔术的反制技法“十字固”。“十字固”一旦成形,对手很难逃脱,甚至连胳膊都有可能被掰断。电影《激战》里,彭于晏的招牌大招就是飞身“十字固”。而在电影《导火索》中,酷爱MMA的甄子丹在对战邹兆龙、古天乐时,也利用“十字固”锁住了对手。
MMA是所有运动里最接近实战的运动,它危险性极高,常常鲜血四溅。
它最早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问世伊始,曾打出“没有规则”的口号。参赛选手可以在笼中使尽“阴招”,类似戳眼、踢裆、打后脑、扯头发、掰手指不一而足。因其比赛场面血腥暴力,被人们称为“疼痛的生意”。
直到近年来,MMA才逐渐规范化,列明了一些禁止攻击的身体部位,包括眼球、后脑、腹股沟、裆部、脊椎、手指、咽喉等。同时,MMA还和篮球(NBA)、足球(世界杯)一样,拥有了自己的顶级赛事——UFC。
UFC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水准的MMA赛事。曾在UFC拿到世界冠军的中国选手张伟丽曾这样形容它:拿到这项赛事的冠军,我就从中国的张伟丽成为了世界的张伟丽。除张伟丽外,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选手站上了UFC的舞台:李景亮、闫晓楠、张铁泉……随着这些中国面孔的不断奋战,MMA慢慢从小众走向了大众,也逐渐摘掉了公众对它的有色眼镜。
有人说“MMA是弱者也可以逆袭的战争”。此言不虚。
首先,它够简单,选手只要一双拳套、一条短裤(女选手加一件上衣)、一个牙套,就能开打,装备门槛不高。其次,它不需要奢华的训练环境。《八角笼中》向腾辉给孩子们开启的魔鬼训练,只是拖轮胎跑步、用砂石袋练拳、在泥土间互相抱摔,训练环境和训练条件可以说是简陋至极。
其他运动项目,如果没有场地设施、没有运动设备、没有成熟的团队,光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出成绩。MMA却可以。练习MMA的方法多种多样,一个人只要勤学苦练,敢于挑战体能极限,就能凭着一股劲头、一份执着,在八角笼中闯出一片天地。
MMA指向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恰如我们的人生。就像王宝强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隐形的‘八角笼’,我相信观众看完《八角笼中》,无论在任何的困境当中,都能感受到力量,冲破命运的牢笼。”
你的出路在哪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这次,王宝强拍了一个向命运叫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