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今日热点 时事资讯
娱乐头条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 财经

“扇耳光退货”的暴力梗,不该是平台治理的遮羞布丨中听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大象新闻)

评论员董芳芳

将“扇孩子耳光”轻描淡写地归结为一个“梗”,是试图用亚文化的遮羞布来掩盖核心矛盾。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位母亲因11岁女儿在千岛App上消费500多元欲退款,竟被卖家要求“上传狂扇孩子耳光5分钟的视频”作为条件。更令人错愕的是,网上出现不少为这种“暴力要挟”辩护的声音,认为这只是二手圈“玩梗”,目的只是为了震慑未成年消费。但当商业纠纷的解决方案却指向对孩童的暴力时,哪怕只是“口头要挟”,也已然越界。

为何用“玩梗”,无法为平台和卖家开脱?

网络上为卖家辩护的核心论调是:“扇耳光”并非真要求执行,而是圈内熟知的“黑话”,旨在杜绝退款纠纷。这种解释看似有理,实则根本站不住脚。将“扇耳光”视为有效沟通方式,本身就是对暴力的一种默许。它把家长对孩子的肉体惩罚,异化为商业博弈的筹码。无论卖家初衷如何,这种方式已经构成精神上的要挟与恐吓——它在逼迫家长在“孩子受辱”与“财物损失”之间做选择。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一个平台默许暴力成为解决纠纷的“语言”,就等于承认自身治理的失败。卖家完全可以用“按平台规则,二手商品恕不退换”等文明方式拒绝,为什么偏偏要选择最挑战人性底线的一种呢?

“丛林法则”盛行,暴露平台治理的失职

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种畸形规则和思想能在平台上大行其道?当那位母亲向平台客服求助时,得到的只是“无法强制,建议协商”的机械回复。平台的“不作为”,把复杂的商业矛盾下放成了买卖双方的私人纠纷。而“扇耳光梗”这种畸形规则应声而来,它用最极端的方式,填补了平台规则执行力的缝隙。那些为卖家辩护的声音,实际上是混淆了一个关键问题:理解卖家处境,并不等于就认同其手段。这就像理解一个人维权的急切,但不能认同他用违法手段去达成目的。“扇耳光”这种明显违背《未成年人保护法》精神的要求,不该有人为之辩护。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的不是这种扭曲的“民间智慧”,而是明确的规则和有效的执行能力。

说到底,任何“圈内文化”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与公序良俗之上。当一个“梗”需要靠消费孩童的尊严来维系时,这个“梗”本身就不该存在。而默许这一切的平台,如果再只是扮演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就真的成了暴力文化的同谋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扇耳光退货”的暴力梗,不该是平台治理的遮羞布丨中听

分享到:更多 ()
来源:市场资讯 编辑:财经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