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头条资讯 今日热点
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人文)

清朝时期也有“廉租房”,只需1文钱,让无数乞丐挺过严冬

在古代,寒冷的冬天是穷人们最难捱过的一道关口。在炎热的夏天,他们还能有一些办法避暑;到了冬天,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尽量蜷缩在屋子里,多穿几件衣服。

如果是无立锥之地、又无更多御寒衣服的乞丐呢?他们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

在清朝,乞丐可以住在一种叫做“鸡毛房”的房子里,挺过严冬。这种房子,堪称清朝时期的“廉租房”。

我们知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被誉为“康(雍)乾盛世”。“康(雍)乾盛世”作为古代王朝最后一个盛世,从宏大叙事上来看,正是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疆域辽阔、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的时代。可是,在这种宏大叙事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康熙年间的思想家和政论家唐甄记载:“清兴五十余年矣。四海之内,日益贫困,农空、工空、市空、仕空。”

乾隆朝诗人魏来朋在诗歌《鬻子行》里写道:“潍北邑当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烟。无麦无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悬。膝下娇儿莫能蓄,百许铜钱即便鬻……”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记载访华的见闻:“英国人常把一些残羹剩饭送给当地老百姓,他们千恩万谢,连英国人喝剩下的茶叶,他们都要乞讨过来,接着冲泡食用。”

在这种情况下,失去房屋、耕地的乞丐越来越多。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吃喝都顾不上,又何谈穿衣服?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度过寒冷冬天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鸡毛房”便应运而生。

“鸡毛房”常见于北方。因为北方的冬天格外寒冷。这种房子以泥土或者石块垒成,里面没有家具,只有用一层鸡毛堆在地上。此外,在屋子上面还悬挂着一个装着鸡毛的箱子;等人脱下衣服,一个挨一个地躺下后,就可以将箱子中的鸡毛倒下,给躺着的人们盖上一层鸡毛被。

这种以鸡毛为席、以鸡毛为被的睡法,被称为“鸡毛小店赛天堂,铺天盖地也平常”。

每到冬天到来时,“鸡毛房”的生意特别好,地板上挤满了穷苦的乞丐和百姓。他们靠着体温与鸡毛来抵御夜晚的寒冷,等待春天的到来。如果没有“鸡毛房”,那些无家可归、衣衫褴褛的乞丐和百姓,只能在凛冽的寒风中冻一夜,等待他们的后果只有一个——冻死。

据记载,有的乞丐为了能够活命,甚至会钻到粪堆里睡觉。“鸡毛房”里挤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空气里弥漫着难闻的气味,但比起粪堆还是好多了。

“鸡毛房”是穷苦乞丐和百姓保命的地方,被誉为清朝时期的“廉租房”。与“廉租房”不同的是,“鸡毛房”并非社会公益机构,而是由商人开设,需要盈利,因此会适当收取一些费用。当然,“鸡毛房”的收费相当低,根据里面的设施和条件,收费在1—3文之间。

这就是说,人们最低花费1文钱(相当于今天约1毛钱),就能拥有一个温暖的夜晚。

在官方修撰的各种史料里,多的是宏大叙事,却见不到这种让无数乞丐挺过严冬的“鸡毛房”。只有文人的笔下,偶尔能见到“鸡毛房”的影子。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诗人,叫蒋士铨。蒋士铨是江西南昌人,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与汪轫、杨垕、赵由仪并称“江西四才子”。他家境贫寒,又见过了穷苦人家谋生的艰难,创作了不少反映城乡下层社会世态风俗的诗。其中,就有一首《鸡毛房》:“黄昏万语乞三钱,鸡毛房中买一眠。牛宫豕栅略相似,禾秆黍秸谁与致。”

在蒋士铨笔下的“鸡毛房”,需要3文钱住宿一晚。

清朝诗人袁枚在《批本随园诗话》卷一五·三九条中有过一段记载:“京师鸡毛炕,专为乞丐而设,冬夜无火,以鸡毛围身,相倚而睡。鸡毛每筐值一二文,店钱则四文而已。”袁枚笔下的“鸡毛坑”,与蒋士铨笔下的“鸡毛房”应该属于同一种简陋旅店。

“鸡毛房”在清朝存在了一两百年,到晚清时期还依然存在。道光年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古伯察来到北方活动时,还见过这种“鸡毛房”。他在《中华帝国纪行》里面详细记载过“鸡毛房”,认为这是一种“十分浪漫而富有内涵的救济方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 清朝时期也有“廉租房”,只需1文钱,让无数乞丐挺过严冬

分享到:更多 ()
来源:戏说三国 编辑:人文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