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9日讯(记者范芃)在台北路桃源社区,有一家刚开不久的包子铺,每天供不应求,顾客有时候甚至要排队才能买到刚出笼的包子。这家包子铺的老板曾是金融行业的主管,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这样的跨行业决定?这背后有一段关于技艺传承的故事。
一笼包子蒸好了,詹路端出来。记者范芃摄
36岁的詹路曾在武汉一家保险公司担任业务主管,尽管事业发展还不错,但他总觉得有所缺憾。直到有一天,在外婆家吃了外婆亲手包的包子,他突然觉得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他回忆:“我一直想创业,选择做包子这个方向,源于家里外婆一辈子的白案经历。”詹路的外婆今年87岁,从1962年开始,曾在武汉著名的祁万顺酒楼工作了30年。经过深思熟虑,詹路决定转行经营包子铺。
外婆向詹路演示如何更好地和面。记者范芃摄
一开始,詹路的外婆并不愿意他学做包子:“又累,还要起早床,哪个愿意做?”然而,看到詹路的决心和毅力,外婆松了口,支持他继承这门技艺:“像这样的年轻人,把这个传统接上真是不错!”在外婆的悉心教导下,詹路逐渐掌握了独特的老面制作技巧,并将这一技艺运用到了自己的包子铺中。
一早,詹路的包子铺门口挤满了顾客。记者范芃摄
如今,詹路的包子铺每天可以卖出一千到两千个包子,有些顾客一次一买就是几十甚至上百个,有人甚至从青山专程赶来:“以前来了两次都卖完了,这次特意一大早就过来守在这里,等他们第一笼包子出来。”
詹路说,他家包子受欢迎的秘诀就是老面发酵,只用水、面、碱,别的什么都不加,很多顾客都说吃出了儿时的味道。詹路表示:“外婆的白案技艺实在太厉害了,我只是在尽自己的努力传承这门手艺。”每天晚上,詹路都会把面发好,第二天早上5点,他又早早去店里,和员工一起揉面、包馅,力求把最好的包子呈现给顾客。
詹路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认可。附近居民纷纷表示,他家的包子味道地道,一位经常来吃的老人说“吃了还想吃”。有的顾客还把包子带到北京或上海等地。随着包子铺的名声越来越大,也吸引了一些外地游客来买包子。
詹路对记者说,很感激外婆的支持和鼓励,他将继续努力,“虽然现在生意已经很好了,但我还是想不断提高包子的品质,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美味的传统手艺”。
【编辑:邓腊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 传承外婆手艺,36岁金融主管改行卖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