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看明朝两京制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这是朱棣迁都的副产品,主要是妥协出来的。事实上朱元璋早就做过实验了,他很早就把开封定为北京,试图建立一种军政分离的体系。但是因为开封属于四面受敌的地形,明朝边境又大范围北移,朱元璋不得不放弃这次实验。
之后明太祖一直在寻找北方可以定都的城市,太子朱标出京考察了西安等北方大城,但随着朱标的死亡,明太祖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到对朱允炆的培养上,这个两京制实验再次搁浅。
所以朱棣保留南京的中枢体系一方面是为了迁都过程不出乱子,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延续朱元璋的制度实验。而且两京制也不是明朝首创,周、汉、唐等王朝都存在不同形式的陪都,只是不至于设两套班子而已。
朱棣驾崩后仁宗继位,他不太喜欢北方首都,动过回南京的念头,所以仁宗强化了南京那套班子的配置,把朱棣削减的官员再次补充完整,还让太子朱瞻基去南京坐镇,至此明朝南北两京两套完整班子才彻底形成。
朱瞻基
但是这形成的只是框架,里面的详细内容明朝且折腾了好多年,光一个北京的六部尚书脑袋顶上有没有“行在”两个字就折腾到正统六年(1441年)。几个皇帝去了加,加了再去。
好在到了明英宗这里北京作为政治核心、南京作为陪都算是彻底定下来了,之后再折腾就都是小打小闹,不牵涉国体。那么南京这套六部班子具体的日常工作到底是什么呢?又为什么最终它没有发挥出备用中枢的作用,被清朝弹指而破呢?
南京六部职责
总体上说南京六部的编制还是小于北京的,在北京六部大多是一个尚书配左右两个侍郎,属于一正两副的格局。但是在南京是一个尚书配一个右侍郎,总体人数比北京少很多。
南京吏部:通常六部格局中吏部为长,权力最大,但是南京吏部确实不如北京,它能够考核的官员范围很小,只有南直隶一地。不过这不能说他们没有权力,他们的考核权是完全独立的,不受北吏部任何限制。
明朝应天府格局
南京户部:在南京六部中其实户部最大,最初他们掌管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福建、山西、陕西、云南共九个地区钱税转运。后来被革除了山西、陕西、广西、云南四地,但仍掌握整个南中国的钱粮调运,没有他们支持,明朝根本别想打规模较大的战争。
南京礼部:很多人说南京礼部最没用,但稍微注意点下属机构不难发现,他们是主管铸印局的,那是不折不扣的肥差。
南京兵部:南直隶49卫一切兵马操练、禁缉盗贼等工作都由他们负责,不受北吏部任何节制。在宣德八年,南京兵部尚书黄福获得了参赞机务之权,总管一切留守、防卫大权,连钱粮都可以专拨。
南京刑部:吐槽机觉得南京刑部才是最废的,南直隶除了落魄官员,最不缺的就是勋贵,刑部官基本没啥权限收拾,不被收拾就算好的。
南京工部:在封建时代搞技术的混不好,但是能吃饱饭,南京工部好歹管着整个地区的营缮,还有一个铸钱的宝源局在手里。
没用的备份
从上面的各部职责中不难发现,这个备份其实是有大用的,一旦北直隶的政治核心损毁,这边按道理说可以迅速接管整个南中国的统治,好歹能维持个偏安江南的局面。然而历史显然没向这方面发展,南明死得比南宋还悲剧,到底毛病出在哪了?
东林党
其实说来还是明朝自己的问题,承平日久,朝堂越发不重视这套备份系统,直接拿来当明升暗降的垃圾桶。明朝中后期南京几乎成了失意官员的大本营,在东林党到来后更是变成职业反对派,再次把南北撕裂,两京制从互为表里变成互相拆台,打得头破血流。
在天启年间后金崛起,平乱必然需要打仗,打仗必然需要花钱,而相对富庶的南京在这时候喊出了“辽东以一隅病天下”,不如放弃的口号。两边围绕着辽东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撕逼,一直折腾到李自成进京都没弄出结果,两京制的好处没享受,弊端倒是彻底暴露了。
朱由检自杀后如果南直隶快速确定新的皇帝,好好经营江南,依赖长江天险也不难苟延残喘。然而因为党争日久,两边已经忘记了大敌当前,为了拥立谁再次折腾了个死去活来,最终朱由菘求助江北三镇武将才登上帝位,南明文武从此分裂,武将军阀化再不可逆转,它的灭亡也就顺理成章了。
也就是说明朝的两京制本来的目的是为了平衡文武或者南北,再次也能打破交通限制,方便统治庞大的国家。然而最终它成了党争的温床,几乎直接毁灭了这个王朝,朱元璋泉下有知,大抵也只能苦笑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 明朝两京制,南京的六部后来成为党争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