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个名叫孟令骞的记者找到“周扒皮”这一文学形象的塑造者高玉宝,十分生气对周家人说:“你们这是在捏造事实,是诬蔑,我太姥爷根本不是这样的人,你们要道歉。”
在孟令骞的口中,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周扒皮原形——周春富。他不会苛待长工,反而待人接物十分随和,自己穿着破洞补丁衣服,和长工们一起干活,结果却因为高玉宝的一篇文章,周家人和后代成了万人指责的对象,至今还受到唾弃。
而对于“周扒皮”原型的讨论问题,一直到了今日,才有了一个正确的答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部队里的文盲兵
周扒皮这一人物形象出自小说《半夜鸡叫》,他的作者高玉宝是个只上过一个月学的放猪娃。
1927年,在辽宁一户贫农家中,一名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一边打仗一边写小说的高玉宝。
童年的高玉宝和那个年代大部分穷苦人家的孩子一样,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清贫的日子。
因为家里实在太穷,高玉宝只上过一个月的学,才八岁的他就被父母抵债,送到了当地一户地主家里做劳工。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高玉宝不得不和父母一起逃亡。为了活下去,他学了不少手艺,一边逃难一边做工。
一直到1947年,20岁的高玉宝遇到了人民解放军。他看到这些为穷人打天下的兵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心里有了兴趣,他好奇解放军和以前的部队有什么不同,在一次次的亲密接触中,他爱上了这个大部队,萌生了加入其中成为一员的想法。
在那一年,高玉宝穿上了军装,成为部队的一名通讯兵,可乌龙也在这个时候出现。
高玉宝的职责并不复杂,主要是将信件分拣后,送到不同的连队,然后再由连队的同志下发。可这件事对高玉宝来说,却是一个莫大的挑战,因为他只上过一个月的学,根本不认识几个字。
这天,高玉宝正像往常一样整理信件,却见上级领导带着怒气来到了通讯连,一下就把手里的几封信摔在了高玉宝的面前。
“一连的信送到二连,二连的信送到三连,这就是你干的工作吗?”
高玉宝没敢回话,他知道这位领导虽然火气大,但人心很好。如果不是自己犯的错误太严重,他也不会这么生气。
正这么想着,高玉宝也在心里组织措辞,怎么跟领导承认错误然后改正,领导却突然长叹一口气,十分愧疚地拍了拍高玉宝的肩膀说:“毛主席说的对,没文化的军队就是愚蠢的军队。”
高玉宝不是工作不认真,相反他的态度一直都十分端正,只是他不识字,才显得有心无力。因为当时部队里大多数人都是文盲。
在这一点上,高玉宝是幸运的。
这里有一个时间节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全国扫盲工作和教育工作,被毛主席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经常出现在各大议事会议中。
1950年,毛主席提出“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和旧有社会文化的改革工作。”
这也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扫盲工作的开始,不仅仅是全国各地区人民将孩子送去学校学习,许多工作单位也在有序展开扫盲工作,推行和普及识字教育,实现有计划的消除文盲。
当时中国6亿人口中,有4亿人口都是文盲,这个占比令人忧心。(相关数据、时间以及文件政策,节选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为其中之一的高玉宝,因为在部队工作的缘故,有幸在第一次全国扫盲工作中就获得了学习、教育的机会。
殊不知,正是这个政策的变化,给高玉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生,展开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康庄大道。
文盲兵成了学习标兵
送错信这件事给高玉宝敲响警钟,如果当时他早几年入伍,又负责向前线送情报,弄错信件造成的失误那将无法想象。
从这件事后,高玉宝就下定决心要学文化知识,不能再做一个文盲。
当年毛主席将扫盲工作的重点任务相关文件下发到部队后,高玉宝积极报名参加识字班,把能利用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一门心思放在了学习上。
此时的高玉宝还萌生了一个想法,他生于战争年代,成长于新中国成立,他的少年时期见证了我党带着老百姓翻身把歌唱的过程。他想把自己行军路上经历的事,亲眼见到的祖国变迁,用文字点点记录下来。
当他说出这个想法后,战友们哄堂大笑,有人打趣:“小高,你这个想法是好的,但也要切合实际。现在给你一本书,你能认全里边的字吗?看还看不懂,就想着写书,还是踏踏实实,从最基本的学习做起,先识字,写书的事先往后放放。”
高玉宝没有在乎别人的嘲笑,而是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识字。
但他很快发现一个问题,他在扫盲班学到的知识有限,而且只能在完成部队的任务后,利用业余时间去系统学习。
如果他想写书,就得把一点一滴的时间抓紧起来,可谁随时随地在他身边指导,给他当小师傅呢?
小小的瓦片成了高玉宝最好的师傅。
他找到部队里识字的人,请求对方将文字刻在碎瓦片上,高玉宝平常就将它们揣在兜里,一有空就拿出来学习,研究笔画,用尖钉当笔在瓦片上练习、模仿。
那些起初看笑话的人,见到高玉宝如此痴迷学习,反而变得不好意思起来,私下里都说:“毛主席说,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扫盲,倡导各个单位和个人学习文化知识,不做文盲。
在这一点上,高玉宝同志才是真正按照毛主席说的,积极响应扫盲工作,我们嘲笑高玉宝同志是错误的,不仅应该向他道歉,更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高玉宝的带领下,不少战友也效仿“瓦片学习”的精神,他所在的通讯连到处都是火热的学习氛围。
关于高玉宝写字,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在他开始写书后,就把这段故事记录在了手稿上,是关于高玉宝同志的一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1948年,在高玉宝参军入伍的第二年,他萌生了入党的想法。
当时想要入党,要向自己的上级领导交一份入党申请书,获得批准后才能入党。就是这个小小的要求,差点将高玉宝的入党梦想阻拦在门外。
高玉宝是个文盲,他身边的战友又何尝不是?大家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早早出来跟着部队打江山,谁也没上过学。
“小高,你的入党申请书想写什么?”
一个战友来到小高面前,看着拿着钢笔,半天都没下笔的高玉宝问。
高玉宝想了想,回答:“我不会写字,那就简单点,就写句‘我从心眼里要入党’。”
别看就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可让大家伙为难坏了。
“你会写吗?”
“我不会,你问问他。”
大家面面相觑,竟然找不到一个能写出这句话的人。
最后大家聚在一起,只写出了两个字,一个字是“我”,一个是“要”,结果还写成了错别字“咬”。
高玉宝想了又想,忽然间笑了,对大家说:“谁说入党申请书就一定要写出来,我可以画出来!”
他拿起钢笔,伏在小小的桌子上,用画来代表文字,写出了八个字。
第二天把将这份入党申请书交到政委手里时,政委哈哈大笑,他也没想到高玉宝竟然能用这个办法写入党申请书,小心翼翼地将这份特别的入党申请书收起来,还对高玉宝提出了表扬。
当高玉宝接到入党申请通过的通知时,就想着能有一天能以文字的形式,写回忆录的时候,把这件趣事记录进去,让自己子孙后代都记得,不忘初心。
本想这件事还要好久好久,没想到全国扫盲工作的到来,让高玉宝的这个小小心愿,提前完成了。
罗荣桓给小说取名
粗略认识了几个字后,高玉宝就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高玉宝写的手稿里,其实文字没有多少,最多的还是图画。他想写“日本鬼子来了”,结果落笔时发现,“鬼”不会写,于是他画了一个鬼脸来代替。
还有写日本人杀人,结果“杀”不会写,他就画了一个小人,脖子上有一把刀。
这样个性的手稿,怕是只有高玉宝一个人能看懂了。
高玉宝在部队负责军邮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还要经常行军。即使这样,高玉宝也从未有过一刻懈怠自己热爱的写作事业。
若有人打听谁是高玉宝,战友们都是往一处一指:“看见那个走到哪儿写到哪儿的兵了吗?他就是高玉宝。”
高玉宝写小说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请教几个不会写的字,竟然当众拦过司令员的马。
那是一个丰收的秋天,高玉宝正蹲在路边,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写画画。灵感蓬勃而来,却不想遇到了有好几个字都不会写。
急着继续创作的高玉宝也没细细思量,起身看到一个穿着军装、骑着枣红马的军人。这人一看就是部队的某位首长,但写得太忘我的高玉宝,当时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这个人看着就很有文化,说不定认识这几个字,于是三步并作两步,直接跑到马前敬了一个军礼,随后十分认真地问:“首长,请问你会不会写这几个字。”
高玉宝话音刚落,负责牵马的警卫员都没想到,这人冲撞首长竟然是为了问字?警卫员赶紧上前说:“这是司令员,他工作很忙,你这位同志怎么回事?”
一直到此时,高玉宝才突然反应过来,自己做了一件多么荒唐的事,赶紧敬礼道歉,心里却有些不安。
本以为会被司令员狠狠训斥,没想到对方不仅没有发火,反而笑呵呵地下了马,接过高玉宝的本子和钢笔问:“同志,你要问什么字?”
高玉宝此时如同霜打的茄子,一句话也不敢说。
见到高玉宝有些露怯,司令员笑出了声,拍了拍高玉宝的肩膀说:“别紧张,爱学习是好事,这也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
司令员看了看高玉宝的手稿,露出十分满意的笑容,他热心地教给高玉宝要问的那几个字的笔画、用途等,又和高玉宝交流了一些写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十分耐心地答疑解惑。
后来,高玉宝才知道,这位司令员竟然是吴克华。而高玉宝拦马问字的故事,也就这样在部队里传开了。
半夜鸡叫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高玉宝一共写成了25万字,但在整理这份手稿时,却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其次是这些手稿中的大部分都是图画加文字,这怎么能叫书呢?
此时,一个影响高玉宝人生命运的人出现,他就是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
当他听人提到基层部队的有位负责军邮的同志,竟然在行军的途中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文化知识,还自己写了一本书,罗荣桓当时就非常感兴趣,也对高玉宝这三个字记忆深刻。
当罗荣桓看到高玉宝的手稿后,被这位同志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亲自拍板给小说起名《高玉宝》。
1955年4月20日,这是高玉宝最激动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他的自传体小说单本正式发行。随着小说的问世,小说中《半夜鸡叫》这篇故事也火遍了大江南北。
一位名叫周扒皮的地主为了让长工们多干活,竟然半夜钻鸡笼学鸡叫,周扒皮一时间也成为土豪劣绅、地主老财等反面形象的代表。
后来,《半夜鸡叫》更是被改编成美术片,入选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被拍成了电影。
高玉宝凭借《半夜鸡叫》这篇文章,成了家喻户晓的作家,而他的人生也由此走上顶峰时期。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到了21世纪后,一些针对高玉宝的声音也渐渐传出,有人说高玉宝笔下的周扒皮是他捏造的,更是对一位善良富农的诬蔑。
这个最先站出来让高玉宝道歉的人名叫孟令骞,他认为周扒皮的原型周春富是他的一位亲戚,论辈分应该喊一声“太姥爷”。
孟令骞告诉大家,周春富本人跟高玉宝笔下完全不一样。周春富是富农没错,但他待人谦和有礼,自己穿的是破洞的补丁衣服,和长工一起同吃同住同工,跟周扒皮那种精明、卑鄙的形象完全不同。
更重要的是,周春富家里根本没有用过高玉宝,他们都没见过,为什么高玉宝笔下的周春富,竟然是这个样子?
而周家人因为高玉宝的一篇小说,成了十里八村被人唾弃的对象,一直到现在都抬不起头,因此周家后人才会如此生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 军旅作家高玉宝,写出“周扒皮”被周家后人戳脊梁骨,真相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