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头条资讯 今日热点
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人文)

古代官员赴任需要什么凭据?有人冒充该怎么办?

古代没有人脸识别,更没有智能科技,要是被冒充了,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被“冒充身份”,这种风险终一个古代都未曾停止过,即便是到了清朝,这种事情都还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当时的文人写的轶事里,经常有这种剧情出现。

统治者们日防夜防,可人心终究难防。

没有极速交通工具的时代里,车马成为最快速的手段,情诗里说这样的时代中,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对于古代官员而言,其实也是一样的,一生,或许只能出“一次”远门,也只能当一次“地方官”。

毕竟像苏轼一样的人,的确太少了。

距离的漫长、交通的不便捷,造成的结果就是信息的极速不对称,往往一个官员被任命走马上任,发出命令的同时,也有一则命令快马加鞭落实到地方,地方的部门就首先知道这号人物的来历。

可来历归来历,却不是相片,若是特征大体不偏差,那么也都会认了,即便是偏差了,也可以解释,譬如在东北被贬到广东当官的官员,一路气候巨变,环境恶劣,受了伤,瘦了或胖了,都是有可能的。

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凭证”。

凭证这个东西,其实说起来并不复杂,主要就是两样,第一乃是流通的“通牒”,第二则是走马上任,获得朝廷下令的“文书”,这种文书会随着官职的高低来盖上相应的章文,最高级的,便是直接带着太监和圣旨,原地颁布。

一般来讲,后者还会被冒认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历史上根本没有什么大人物被冒认,不能说李卫去一趟云南当官之后就不是李卫了,李卫还是那个李卫,因为身边跟着的人,来头实在太大。

说回官员本身,他们的身份的认证,其实也是一个复杂的流程。

古人没有照片,但不妨碍他们多方采集人物的信息,收录入册,首先古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户籍”,姓甚名谁,可能皇帝没有,但是绝大部分人一定会有,这个“户籍”就是一直跟到生命终止为止的。

一个普通人家从小童再到学子,再一步步科举进士,他的“资料”都在户部手里,实时更新,这里面虽然没有说具体到这个人的一日三餐吃了啥,但最起码是表述了他的大致特征,直到他成为朝廷的官员,这些都是记载其中。

这样的制度下,每一动身,就需要当地政府出示“通牒”。

要知道古人也不可以随便在各个地区乱走的,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报备,在离开之前,还要请示,通过了才会下放“通牒”,这保证社会的安全秩序,而官员也是如此,只是报备的等级不同罢了。

所以在一些影视剧里,一些查通牒的衙役们会问那些路人一些基本的问题,譬如从哪里来的啊,家里几口人啊,看似无聊,其实就是在加大“筛选”的力度,如果有人是属于“偷渡”,那就会当场抓住。

这一关,就杜绝了绝大部分的“冒充者”。

要知道冒充朝廷命官,这不是什么大胆那么简单的事情,为官者本身就有一种“气质”,这种气质是很难学来的,在这种气质之下去做事情,和没有这种气质,差别是天差地别,最重要的是“身份通牒”,这一样东西是不可能造假的。

当地的官府会首先拿到这个官员的“资料”,再一一“对照”,确定无误了才会喊大人,这个过程是严谨的,在宋朝,有一些地方匪徒较多,凡是县令上任,都有一个“三日”的观察期,就是为了避免是匪徒冒充。

不过这种特殊的情况还是少有的,可能在历史记载极少的秦朝也还会发生,但秦朝乃是“酷吏”之朝,执行力较为严峻,此后的时代少有,而宋朝因为“官员”太多,所以才会有这种现象。

除了身份文碟之外,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委任状”。

所谓“状”,就是一种很严格的文体了,委任状可以说是圣旨之外最重要的东西,关乎着每一个官员的身家性命和前途。

从材料到制作,再到其中的笔迹,都是不可模仿的。

当然啦,有的人也会想到,如果这个官员半道上被匪徒“截胡”了,把委任状拿走了,那岂不是也等于白瞎了吗?

其实古人对于这个问题,考虑得早已经是比较周全了。

对于委任状,不可能只是“一份”,而是“两份”或者多份,委任状上面的内容大意基本是一样的,就是指哪一个地方官府或者是朝廷任命谁为某某官职,但是在细节上有不同。

这些细节上的不同,对照起来,就是“暗号”。

譬如唐朝,节度使制度之下,地方节度使到达地方报道,就会自己带一份皇帝给予的圣旨(委任状),而地方的官员也会提前收到快马加鞭的“委任状”,有一些比较有趣的地方就是,让来报道的节度使,说出自己的某一首诗。

要知道,诗这种东西,除了自己能基本记得以外,很少人会记得,又不是固定的“暗号”,所以不害怕匪徒半路截胡逼问出来,因为这本来就是随机的“命题”,如此一来,可行性极高的配合,就让节度使本人得到很高的“真实性”。

若是连这样匪徒都能“造假”出来,那么想必让谁也发现不了这个匪徒是假的了。

在唐朝之后,每一个朝廷都想出了很多办法来验证官员的真实性,在偏远的西南地区,还会因为一个地方大官员的上任,在沿途的各个官府放置“玉印”。

这位官员的最终任职地中有一份委任的文书,上面盖着玉印,但一开始给予这位官员的玉印,并不是真实的,这位官员需要不断地赶路,到每一个地方官府报道,才能拿到新的玉印,这样就是保证了官员在每一段路中的安全性。

而具体的实施必然是更加地严谨,可别小看古人的智慧,虽然古书的表述仅是寥寥,但古人的各种设计智慧却是高超的,很大程度杜绝了官员被害,被冒充代替的事情,不能说完全消灭,最起码百年也没有几例。

在清朝的时候,就曾记有一位名为“郭世纯”的池州知府在任职的半道上被匪徒所杀,最终取代了身份,当时这位匪徒并不是敲一笔就走,而是有模有样地当着这个知府,只是后来被郭世纯的妻子举报,这才得以真相大白。

不过这件事后来又被“辟谣”说是假的,完全没有这回事,因为在清朝,假冒一个知府太夸张了,光是这个级别的官员,都已经几乎全部见过皇帝,有的时候还要经常面见封疆大吏,总督和巡抚,不是随意冒充就可以的。

最重要的是,冒充一个官员,并且行使他的职能,这件事情的本身也非常“奇幻”,试问一个匪徒,又怎么会有这么强的执政能力呢,所以这件事情“虚构”的可能性是更大的。

而其实在古代,假冒官员获得的“利益”远远比不上这些匪徒去搜刮一番,原因便是刚上任的官员,都是一穷二白的,抢了其实没有意义,若是大户人家那也抢不起,小户人家抢了还要平白背上“命案”,被官府追杀。

后世所能看到的关于一些匪徒冒充官员来牟利的事情,其实大多数都是“轶事”,只是勾起了人的好奇心理,实际上官员们的安全没有那么低,可以获得的好处,也不值得匪徒这样去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 古代官员赴任需要什么凭据?有人冒充该怎么办?

分享到:更多 ()
来源:戏说三国 编辑:人文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