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偶然看到电视中的访谈节目,节目中邀请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虽然老人已年近八旬,但一身戎装的他,精神依然矍铄。最引人注目的是铺满他胸前的军功章,颗颗闪亮,枚枚璀璨。谈及跨过鸭绿江时,老人慷慨激昂,谈到与美帝作战时,他义愤填膺,当谈到凯旋回国时,他的眼神除了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流露出失去战友的悲伤。
老人说,他和他的部队,是从丹东城外5公里处渡过鸭绿江的。当时部队渡江,主要依靠三座桥梁,一次机会我也专程找到了这三座断桥,我将用镜头带着大家走进这三座功勋桥。
可以说鸭绿江断桥,是国人对那段历史的一个记忆点,是对那段历史记忆的代名词,现在作为爱国主义基地对外开放。鸭绿江大桥兴建于1909年5月,1911年竣工,是由当时日本驻朝鲜的总督府铁路局规划修建的。原先设计为铁路桥,后改为公路桥使用。
这座桥按当时的设计,可谓非常先进,不仅使用了直到现在都流行的钢混结构,还在第四桥墩处设计了转轴,当有超高船只通过时,一段桥梁结构可旋转九十度,以便船只通过。鸭绿江大桥全长945米,也是有史以来鸭绿江上的第一座现代桥梁。
50年代,这座桥梁成为中国支援前线的主要通道,直到1950年11月8日,美帝想阻断中国国内的支援通道,派遣轰炸机进行了轮番轰炸,最终大桥被拦腰截断,至此,这鸭绿江上的第一座现代桥梁,结束了它的使命。
另一座桥位于丹东市北5公里处,我们来到此地后如果不是江边纪念雕塑旁的介绍,眼前的景象很难想象出,这曾经是一座桥。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这座桥所对支援前线,所做出的贡献比其它两座还要大。
这座桥建于1951年5月,是一座铁路桥梁。桥梁整体长500米,宽6米。这座桥是为了保证志愿军渡江及物资运输,由东北军区工程部队修建。这座桥建成后连名字都没有,当时的志愿军战士都称之为“浮桥”。前面节目中提及的志愿军老战士,正是从这里前往作战前线的。
那为什么称作“浮桥”和“水中桥”呢?那是因为这座桥自带“隐身”功能,当鸭绿江涨水时,这座桥梁因建造低矮,会沉于水下,当鸭绿江退潮时才浮出水面,通行火车运送物资。当时除了志愿军战士,还有12000名铁路工人,参与了这座桥梁的修建和维护,虽然遭受美帝飞机的屡次轰炸,但是铁路工人随炸随修,成为“打不烂,炸不断”的桥梁。
时间过了70多年,硝烟早已过去,只有这些浮桥的圆木还屹立在水中,默默地向我们讲述那段难忘的岁月。
最后一座断桥位于丹东河口,名为“河口断桥”,原名“清城桥”。这座钢筋混凝土桥梁之所以著名,是因为1950年彭总带着一名参谋,两名警卫员乘吉普车从此桥奔赴朝鲜战场。1951年3月,被敌军炸毁。
远观抗美援朝,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迫使列强坐在谈判桌旁,是第一次将列强挡在门外的战争。近看最近时事,在中国南方的洪涝灾害,是谁救人民于水火,是人民生命、财产之上?我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子弟兵!这些子弟兵无论在任何时候,只要人民一声召唤,都会奋不顾身出现在人们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历史不会忘记,人民更不会忘记,中国军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 一场战争的三座桥梁 其中一座自带“隐身” 讲述70年前的那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