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67岁位极人臣,封无可封,为何要助人谋反最后不得善终?
毫无疑问,李善长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功比萧何,却未能像萧何那样善终,个中原因,既有朱元璋的猜忌,也有他自己的立令昏智,其一生遭遇,当为后来者戒。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今属安徽)人。少年读书有智谋,元末迎谒朱元璋,拜右相国。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四年致仕。十年复命与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二十三年,胡惟庸案事发被追问,一门七十余人被杀。
李善长投奔朱元璋之后,因善于调护诸将,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所以一直得到朱元璋重用:
朱元璋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以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朱元璋任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其为参议,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他裁决。后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李善长兼领大都督府司马,升任行省参知政事。朱元璋当了皇上后,作为“大总管”的李善长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
可以说,他为明朝的建立、朱元璋的登基立下汗马功劳。

此时此刻,李善长的身份极其尊贵:既是朱元璋登基典礼的“总导演”,还是朱元璋的亲家翁。
特别是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说李善长虽然没有战场上的军功,但“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
除了这些,朱元璋更赐给李善长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即李善长本人凭此铁券,可以赦免两次死罪,其子可以赦免一次。
当时封公的六个人中,李善长名列第一,朱元璋颁发的“嘉奖令”上,李善长被比作汉代的萧何,其风光在洪武功臣中独无二。
可以说,当时67岁的李善长真的可以人生无所求了。

然而,就是这样拥有三重保护(位极人臣、皇亲国戚、免死金牌)的李善长,在不久后发生的胡惟庸案里,因一句话被定为某反罪。
原来,胡惟庸在朝时,曾想拉李善长下水,先是托人说服,李善长不从;再自己亲自说服,李善长依旧不允;胡又拉李善长的弟弟劝说李善长,李善长无奈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因为这句话,朱元璋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而皇帝亲赐的那个可以免二死的铁券,也成了一张废纸、一块废铁……
由此看来,只要威胁到皇帝地位的稳固。挑战到帝王绝对权威,拥有再大的功劳都无济于事。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多年,深谙朱皇帝的脾气。深知朱老大的一切,彼此的距离近是近了,却无所防范、无所顾忌。作为臣子的李善长有意无意之间说了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因此犯下不注意小节、不顾及小事的毛病,高居帝位的朱元璋怎么会没有察觉或心存反感?
这等小,很可能成为反目成仇的导火索。
其实,人们大多都有这样的经验教训——往往伤害自己最深的最痛的,不是在明处的敌人,而是身边最亲近的人。朱元璋未必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后来一但得知李善长谋反,甭管是真是假,肯定深恶痛绝,顿起杀心,毫不犹豫地大义灭亲。

李善长的悲剧性还在于他狭隘的性格。
朱元璋建国后,李善长随着地位和环境的变化,外表宽和、内实狭隘、性格执拗、爱记恨人等毛病就暴露出来了,居功自傲,仗势欺人。
他的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犯有贪罪,时任御史中丞的刘基负责调查其问题,李善长却从一己的私利出发,置国家法度于不顾,多次为李彬说情,从中设置障碍。刘基无奈,最后直接通了天,奏准了朱元璋,将李彬处死。
李善长对此怀恨在心,肚量狭小,图谋报复,就阴设诡计令人诬告刘基,自己还亲自弹劾刘基擅权,逼得刘基只好回家避祸。

胡惟庸案败露后,李善长既是胡惟庸的故旧,又是胡惟庸的推荐者,难辞其咎,理当连坐。朱元璋念他是开国勋旧,始免其死。后来以星相之变须诛大臣为由,还是赐死李善长,其终年七十有七。李善长的所有家属七十余人也被赐死。
古人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李善长由于性格的缺陷未能善始善终,以致招来杀身之祸的教训是深刻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 李善长:67岁位极人臣,封无可封,为何要助人谋反最后不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