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周,中东战火延宕局势升级,尤其黎巴嫩被认为遭到“几十年来最致命、最具破坏性的”军事打击。先是黎巴嫩境内数千台通讯设备被无差别远程同时引爆,之后以色列对叙利亚、黎南部和东部实施多轮大规模空袭,本月初又对黎巴嫩发动地面进攻,同时以色列自己的军事和安全目标也遭到伊朗大规模导弹袭击。一面是一触即发的全面战争,一面是以惊人速度恶化的人道主义灾难,中东何去何从,正在成为对战事相关各方乃至国际社会的严峻考验。
无论是黎巴嫩还是整个中东,都不应该沦为战火下的“人间炼狱”。针对平民的“集体惩罚”和无差别袭击,必须立即停止。至今,200万加沙民众仍在封锁和炮火中挣扎求生,黎巴嫩绝不能成为下一个加沙。自9月底以来,该国1/4地区的民众收到以色列军事撤离警告,境内60多万人流离失所,另有30多万人离开该国。自去年10月以来,黎以冲突在黎巴嫩已造成2141人丧生、10099人受伤。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这一幕人间悲剧,不应在21世纪的文明社会中上演。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0日晚,黎巴嫩贝鲁特市区遭以军袭击(视觉中国)
在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整一年的时间节点,人们痛心地看到,中东流血的伤口非但未能愈合,卷入战争的国家反而明显增加,冲突的烈度仍在上升。为保护其盟友,美国扩大了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并帮助以色列拦截从伊朗发射的导弹。与此同时,所有的军事对抗都没能增加中东任何国家的“安全感”。过去和现在的事实证明,美国在中东延续几十年的军事干预同样不能令以色列变得更安全,相反,这些举动催生了更多地区武装抵抗力量,让以色列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脆弱,中东民族和教派间的矛盾和怨恨,也在不断升级的战事中越结越深。
任由暴力逻辑主导的中东局势,如同失去了制动系统的车辆,随时面临翻落悬崖的危险。骇人听闻的寻呼机爆炸事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发出警示:仇恨与高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正将现代战争的残酷指数推向新高。眼下中东发生的景象,对生命和人权的漠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空气里弥漫的血腥味和恐惧感无一不在提醒人们,战争永远不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它只会带来痛苦与灾难。
当地时间2024年9月18日,黎巴嫩贝鲁特南部郊区,爆炸的寻呼机的残骸。(视觉中国)
留给中东重建和平的机会窗口正在快速缩小,当务之急是制止军事冒险,推动局势降温。10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进行了近两个月以来的首次通话,但以色列对中东多地的袭击仍在继续,并声称将以“致命、精准、令人惊讶”的方式报复伊朗。华盛顿在口头呼吁停火的同时,在过去一年内向以色列提供了至少179亿美元的军事支持,俨然成为了中东地区持续“暴力循环”的发动机。同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在安理会公开会上的发言中,强烈敦促有关国家把拯救生命摆在第一位,展现政治意愿,秉持公正立场,摒弃政治算计,对当事方施加一切可用的影响力。用外交努力而非军事手段解决中东问题,是中国一贯坚持的立场,也是把中东从全面战争的悬崖边拉回的唯一可行路径。
归根结底,整个中东地区持久安全的前提,在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能够实现和平共处。“两国方案”提供了让巴以双方在相互承认和安全的基础上和平共处的路线图,它应被视作中东摆脱长期冲突和暴力循环诅咒的一把钥匙,理应获得更多重视和积极推动。对中东的外交斡旋需要各方的诚意和配合,在这一过程中,联合国作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最核心的组织,肩负着和平解决危机的重担也面临着巨大考验,绝不能被边缘化。
战争没有赢家,只有受害者。把中东从全面战争的边缘拉回来,推动局势降温、停火止暴、避免人道主义灾难,这是国际共识,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希望各方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出发,以冷静、理性、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当前局势,有影响力的大国尤其应该从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题为:)
编辑:施予
校对:刘艳君
审核:张晓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国际社会应合力将中东从悬崖边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