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今日热点 时事资讯
娱乐头条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 人文

《隆中对》里的天下有变是指什么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在双方见面后,被刘备诚意感动的诸葛亮为刘备谋划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这篇《隆中对》震古烁今,被后人奉为经典。诸葛亮也得到了“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赞誉。可是,当我们审视这篇《隆中对》的时候,就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诸葛亮为刘备设定的北伐时间节点“天下有变”,这个“变”又代表着什么呢?

一、震古烁今的《隆中对》。

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时候,正是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在北方立足不住,被迫南逃到荆州。在荆州,刘备也没有得到刘表的信任。刘表让刘备呆在北方的小县新野,作为他抵御曹操的前哨。刘备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赵云,心中没有发展的方向,心中苦闷至极。

正是在这个时候,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为了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刘备亲自三顾茅庐,才见到了诸葛亮。刘备把自己的心声吐露给诸葛亮,虽然历经失败,刘备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诸葛亮也是满腔抱负的人,他备受荆州士族的打压,躬耕陇亩。但是诸葛亮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因此刘备和诸葛亮一拍即合,成就了君臣相遇的天作之合。

诸葛亮虽然身居茅庐,但是他胸怀天下。对于刘备,诸葛亮自然有着他的观察。诸葛亮针对刘备的境况,为他量身打造了《隆中对》的战略方案。刘备依据这个方案,迎来了自己事业飞速发展的阶段。

诸葛亮的《隆中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跨有荆益。在这个阶段,是先夺取荆州,然后以荆州为跳板,再占领益州。第二个阶段是休整待机。在这个阶段刘备阵营巩固消化战果,对内休养生息,对外结好孙权。第三个阶段是北伐。当天下有变的时候,刘备兵分两路,一路从荆州攻打宛洛,一路从益州攻打秦川。这样一来,天下可定,汉室可兴。

诸葛亮为刘备制订的这个战略计划比较繁琐,实现的难度很大。可是当时刘备没有地盘、兵力,这个计划是他唯一可行的方案。因此,刘备采用了这个方案,为实现这个方案的战略目标而努力。事实证明,如果不是出现了东吴败盟的意外情况,这个方案也差点成功了。这也是大家称赞诸葛亮和他的《隆中对》的原因。

二、《隆中对》中的“天下有变”代表了什么。

不过,我们审视《隆中对》的时候,也会发现这个方案的缺点。那就是越往后,方案的时间节点和行动就越模糊,越不确定。这是因为刘备的起家资本太小,一切计划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他的实力积累上。这就增加了这个方案的不可确定因素,一旦其中的某个环节发生意外,方案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尤其是在最后一个阶段,诸葛亮让刘备发动北伐的时间节点,是所谓的“天下有变”。而这个“天下有变”说的实在笼统。这个“变”肯定是震动天下的大变革,但是它指的又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从诸葛亮的《隆中对》前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一丝这个“变”的端倪。诸葛亮在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时候,就把刘备要面对的割据势力进行了归类。一种势力是刘备能够吞并的,也就是刘表、刘璋之流。一种势力是刘备不能吞并,但是可以作为盟友的,东吴的孙权就是这种势力。最后一种是刘备的死敌,那就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

可是,诸葛亮在评价曹操的时候,却没有给刘备留什么情面。他说曹操平定北方,从兵力单薄、名望不高的局面,到打败强敌袁绍,原因是曹操不但占据了天时,而且还智谋过人,善于用兵。曹操的势力已经发展到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刘备不能抵抗的。

从这些评价来看,诸葛亮很客观地评价了刘备和曹操的差距。不但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而且双方的军事能力也有一定的差距。这一点,曹操和刘备心中也都很明白。曹操虽然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夸奖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耳。但是他对刘备还有一个评价,那就是刘备虽然能够在能力上和自己抗衡,但是刘备得计稍迟,因此失去先机的刘备难与曹操争锋。

这样,我们对“天下有变”的这个事件,就可以理解了,那就是曹操去世。因为按照诸葛亮的衡量,天下能够压制刘备的对手只有曹操。如果曹操一死,刘备就天下无敌手了。这样,曹操阵营内部因为曹操之死,继承人的更替,必然会发生内乱。那么,刘备以自己的凌驾于曹军的军事能力,攻打内部混乱的曹军,胜利的几率自然大幅上升。刘备实现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的战略意图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当时,刘备相比曹操,在身体条件上占有优势。刘备比曹操年轻,而且曹操常年征战,身体多处负伤。如果刘备和曹操继续耗下去,满身伤病且年事已高的曹操是耗不过刘备的。这也是诸葛亮预计“天下有变”的基础。

除了曹操之死这个“天下有变”的事件,诸葛亮所说的另一个“天下有变”的事件就是曹操称帝了。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可并不是没有称帝的野心。他选择魏为自己的封号,就是为了符合“代汉当涂高”的谶语。为了代汉,他重走王莽之路,嫁女儿给汉献帝,拥有了外戚的身份。然后给自己加九锡、晋位国公,离代汉为帝就只剩下一步之遥。

不过曹操到死也没有走出这最后一步。这是因为如果他走出这最后一步,将可能对他的政权产生不利的后果。曹操一直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汉相的名义号令天下。在他的麾下,有着为数众多的汉朝的拥护者。这些人中就包括了他最信任重用的荀彧、荀攸叔侄。如若曹操用强硬的手段逼死了荀彧等人,可是他也被这些人的忠心所震慑。

可想而知,如果曹操敢走出代汉自立的最后一步,必然会让他的统治发生混乱。一时间,他将从汉朝的拯救者变为毁灭者。那么刘备等人对他的谩骂,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就成为真的。这将让曹操处于一种极端不利的境地。刘备在这个时候出师北伐,肯定会受到天时、人和的优势。

曹操自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他拒绝了手下的劝进,说如果天命所归,自己愿意当一个周文王,意思是把代汉的任务交给了儿子。在孙权写信劝曹操称帝的时候,曹操看过信后说,孙权是想把自己放在火炉上烤啊。孙权劝进自然不是出于什么好意,从曹操的反应就能够看到,如果曹操走出代汉自立这一步,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危害。

三、终究没能利用北伐时机的刘备君臣。

因此,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的“天下有变”的“变”,是指曹操之死和曹魏代汉这个事件。可是当这两个事件发生的时候,刘备阵营却失去了北伐的机会。这使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功亏一篑,让人惋惜。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汉中打败曹操,迫使曹操撤出汉中。随后刘备派刘封、孟达攻占上庸,至此刘备的势力达到了顶峰。按照《隆中对》的计划,这个时候刘备阵营就应该进入第二个战略阶段,进行休养生息的阶段。然后再等待“天下有变”的时机,发动北伐。于是刘备进位汉中王,并且在蜀中大兴土木,准备发动北伐。

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诸葛亮所说的“天下有变”的时机很快就要到来了。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一年后,继位魏王的曹丕建立了魏朝,汉朝灭亡。在这段时间里,曹魏动荡不安,叛乱四起。如果刘备趁机北伐,肯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可是,这两次机会刘备阵营都没有能够抓住。这是因为,荆州的关羽不顾《隆中对》的计划,抢先发动了襄樊之战。虽然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初期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胜利,可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遭到了曹操和孙权的夹击而惨遭败亡。在关羽的首级送到洛阳后没有几天,曹操也随之病逝了。

就这样,由于荆州基地的丢失和关羽的全军覆没,使得刘备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打击。《隆中对》里的两路北伐的计划,也由于遭到曹魏和东吴的联合对抗化为泡影。刘备只能忙于对荆州丢失造成的形式进行补救,根本没有办法发动北伐了。

而曹丕建立魏朝时,刘备却做出了与《隆中对》计划不同的选择。他没有听从赵云、黄权等手下的劝谏,把兵力指向曹魏,出兵秦川。而是发动了夷陵之战,把战争的矛头指向了东吴。虽然刘备有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的名义,可是这场两败俱伤的战争给双方都带来了不良的后果。随着战争的失败,刘备更没有能力北伐了。而度过了朝代更替的初期混乱,曹丕在稳定形势后开始了对外的攻伐。这一次机会,刘备再次错过了。

结语:

诸葛亮和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时候,制订了著名的《隆中对》战略计划。在这个计划中,诸葛亮初期的计划制订得比较具体,但是在后面的计划就比较模糊。这是因为刘备的实力太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逐步实施。

在北伐的时机上,诸葛亮提出了“天下有变”的前提。这个让天下惊动的变化,是指曹操死亡和曹魏代汉而言。这两个时机都足以引发曹魏的动荡,给刘备以北伐的可乘之机。可惜《隆中对》在执行中遭到了意外变故,由于荆州丢失,关羽败亡,再加上夷陵之战,使得刘备阵营最终错失了北伐的时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隆中对》里的天下有变是指什么

分享到:更多 ()
来源:唐宋元明清 编辑:人文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