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今日热点 时事资讯
娱乐头条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 人文

为何说封君制度让楚国万劫不复

楚国的封君制度,最早于楚惠王时代,封君制度的出现,首先要从分封制谈起,周朝建立后,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领土分封给宗亲、功臣、圣人之后建国,即所谓

“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

的政策。

分封的这些国家被称为诸侯,诸侯们又用同样的方式将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宗亲大臣,也就是卿大夫,被称为采邑。

楚国

受封赏的卿大夫效忠于国王,承担定期纳贡和战时出兵相助义务;

卿大夫在采邑内,和国王一样,拥有一切权利,有土有民,且世袭,实际上就是一个国中之国。

这样做的坏处就是,随着这些“国中之国”的实力不断膨胀,卿大夫们开始不听从国王的号令,反而倒过来影响国王的决定,左右国君的命运,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便是如此。

因此,封君制开始出现,二者区别在于,“采邑”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而

封君仅享有衣食租税之权,没有国君单独授予的玺符,封地内的土地,人民,政治、军事等调配权都必须遵从国君,且封君若犯了大错,或者身死,其封地将被收回,

这样做,既达到了封赏的要求,又可以限制封君的权利。

楚国

在楚国早期,也就是楚武王时代,为了防止三家分晋的悲剧,

楚武王在政治上大胆创新,灭掉权国后,楚武王改权为县,开创了县制,管理县的官员不一定是贵族,而是直接由国王直接掌控和任命,县内的政治军事等一律也归于国王管理,这就大大加强了国王的权利,楚国在规避分封制的弊端方面,反而走在前列。

到了战国时代,楚国的命运几经沉浮,随着楚国疆域和国力的增加,楚国的贵族势力也不断壮大,

楚惠王最先封赏13位封君,最初是想把一部分贵族外放出去,

给予相当地位,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又能防止他们捣乱,避免与国王的矛盾扩大化。

楚国贵族集团

在当时来看,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这时候的楚国封君,和其它六国的封君并无太大区别,最初也被认为是可控。

然而,楚惠王之后仅过渡了两代君王,封君就开始脱离了国王的控制,

公元前402年的一天,楚惠王的孙子,继位仅仅6年的楚声王驾车外出,被当街杀死在自己的车架上。

楚悼王剧照

关于这件事,史书记载,楚声王为“盗”所杀,但史学家推测,这位“盗”,很有可能是某位封君豢养的死士。

封君与国王的矛盾日益加重,楚国的王权受到了封君的威胁,封君们在自己的土地内大肆征税,建立军队,他们贪污享受,追逐私利,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毒瘤,为了解决不断膨胀的封君权利,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进行变法。

吴起剧照

“大臣太重”与“封君太众”是楚国的两颗大毒瘤

,吴起首先就是整顿吏治,《说苑·指武》说:“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

”废除世袭制,封君过了三代,就取消他们的封号,收回爵禄,用来奖励有功者

,以此平衡贵族,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

而被收回爵禄的贵族,则把他们迁移到偏远地区进行土地开发,一方面利用闲置的土地,另一方面削弱了贵族,对于普通百姓,则严刑峻法,变法如疾风暴雨般改变着楚国,对于所有的封君和贵族,吴起绝不手软。痛下杀手。

吴起变法剧照

同所有战国变法一样,吴起的变法也和支持他的国君命运相连,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逝,变法戛然而止,愤怒的贵族们群起而攻之,将吴起杀死了楚悼王的葬礼上

,临死前,吴起扑向楚悼王的尸体,贵族们的利箭也射向了楚悼王的遗体。

这是吴起故意为之,按照楚国法律,伤害楚王的尸体,一律处死,罪及三族,这就是丽兵之罪,70多家贵族被灭,吴起用身死换来对贵族势力的打击。

战国风云剧照

楚肃王继位后,吴起的变法被废除,楚悼王打压贵族和封君的想法化为泡影,楚国首次尝试解决封君的问题以失败告终。此后,

楚国的封君不断增加,肃王时2名,宣王时5名,威王时3名,怀王时23名,顷襄王时9名,考烈王时2名,幽王时1名,还有3名时代不明。

到了战国晚期,楚国的封君多达六十多个,

这些封君彻底失控,他们占据了最富饶的土地,在封地内为所欲为,不听国王的号令,以屈、景、昭最为强大,他们掌控着楚国和楚王的命运,直到楚国灭亡,

依旧控制着大部分的楚国。

吴起

其实,整个战国的较量,就是

分封制与集权制的较量

,春秋战国动乱500多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以及楚国封君地方割据,无不证明着分封制的必然淘汰,

楚国原本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国家,但最终还是陷入了“分封制”的魔咒,

不能自拔,重走了周王朝的命运。

楚国建立在分治的基础上,分治的结果就是,楚国始终无法凝聚力量,自私自利的封君们一直都是楚国国运上的绊脚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为何说封君制度让楚国万劫不复

分享到:更多 ()
来源:唐宋元明清 编辑:人文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