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今日热点 时事资讯
娱乐头条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 人文

长平之战后,武安君白起为何要诛杀40万战俘

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战役之一,实力强劲的秦国和赵国在长平正面交锋,最终秦军大获全胜,为后来一统天下打下了军事基础。

这里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长平之战中,赵军有约40万人被生俘,秦军主将白起下令将他们活埋。本来赵国士兵似乎是有机会活下来的,这些战斗力很强的兵员,如果能补充到秦军里面岂不是两全其美吗?毕竟秦军本身在战役中也有不小的伤亡损失。为什么白起没有这么做呢?

白起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将,军事素养极高。杀俘历来都是不祥之兆,而且这次杀的不是少数,而是整整40万降军。白起内心并不愿这么做,也深知杀俘的弊端。之所以要选择活埋赵军士兵,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白起不得不做。

第一点原因,是秦国特殊的军功封赏制度。白起的50万大军跟随他在长平取得了大捷,但秦国是以斩杀敌军头颅的数量来记功封赏的,如果没有这项过硬数据支撑,秦军回国之后,很多待遇都不能享受,也可能无法获得晋升(包括主将白起)。这自然是众官兵不愿意看到的,也会有损白起在军中的威信,杀俘的内部诱因在此。

第二点原因,则是40万赵军俘虏,本身数字过于庞大。这次战役开创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先河,首次出现了一场战役俘虏40万人的情况。40万人不同于一、两万人,白起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人数少,补充到自己的部队里面,刚好可以填补伤亡,自然是好事情。但40万人就完全不同了,要知道秦国当年本身只有几百万人口,如果把这些赵军都带回咸阳,万一发生哗变根本没法控制。而且战国时期战乱频繁,若赵国与其他国家再次合纵攻秦,难保这几十万人不会里应外合,把秦国搅得天翻地覆。这相当于是在给自己埋雷,白起深知这一点。

第三点原因,是粮食消耗过大,秦军自己都快没粮了。长平之战的起因,是关于上党归属的争端,也是魏国引虎驱狼的计谋。在此之前秦军已经和赵军对峙数年,国力、民力消耗巨大。长平之战秦国虽然打胜了,但自己的部队都缺粮,补给有很大困难,怎么可能再给40万俘虏提供伙食呢?所以坑杀他们,是最简单的选择。而且这批战俘在投降前已经忍饥挨饿多日,投降后也吃不饱饭,身体素质严重下降,一句话就是“饿残了”。其中很多人的伤病难以治愈,像这样的兵带回秦国成本太高,将来也不一定有多少作用。

在我国古代战史上,也有战胜一方通过协议、或者是主动把俘虏的敌军士兵放回去的做法,前提是俘虏的人数不是特别多,目的是收服人心。然而40万赵军规模庞大,还有不少是精锐骑兵,如果放回赵国,那长平之战秦国基本上白打了。对方经过休养生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再次与秦军发生战争。于情于理,把40万俘虏放回去都说不过去。

事实上白起也只释放了240人,均为不到十三岁的赵国娃娃兵,多少体现出了一定的人道精神。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留下一部分活口,回到赵国散播秦军力量强大的信息,增强心理威慑力,震撼赵国军民。白起希望以长平之战赵军的惨状,使赵国人放弃抵抗秦国之心。大量杀俘看似血腥,仔细分析一下,却是当时状况下秦国君臣最正常的一种选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长平之战后,武安君白起为何要诛杀40万战俘

分享到:更多 ()
来源:唐宋元明清 编辑:人文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