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开海南地图,五指山市是中部山区里绿色最浓的一块区域之一。在这里,绿色植物连片成群,彰显着这片土地生机勃发。
近年来,五指山市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所有工作中当仁不让的“国之大者”,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守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的生态屏障,确保五指山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五指山人深知,青山绿水是五指山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部门联动,乡镇聚力,全市系统推进和严抓控管下,2022年11月,五指山市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成为我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市县。
五指山水满乡方龙村高标准农田里的彩色稻田景观。
多措并举数项指标达100%
每日清晨,推开阳台门,深吸一口新鲜空气成了五指山市“候鸟老人”闫文英的固定动作,这位从北京移居到五指山的八旬老人已经把这里当成了日后生活的地方,“当初吸引我的就是这里的空气,对身体很友好。”
闫文英的话不是空穴来风,数据足以证明五指山的生态环境之好。
2022年五指山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优良天数比例为100%,其中主要污染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9.4微克/立方米,为全岛最好(除三沙外)。
“我们始终把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控作为常态化任务来抓,因为群众对生态环境好坏的直接感受就来源于这三种指标。”五指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智伟介绍。
在五指山市区,你能经常看见一些特别的摄像头,上边清晰显示“钉盯执法”字样,这就是五指山市重拳整治环境污染,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项科技手段,利用这项手段,监管部门可实时监看污染动态,进而快速发现和处理生态环境污染事件。
“这项手段破解了执法难点,有效固定了违法证据。”程智伟说,目前,五指山市实现了重要生态环境点“7×24小时”全方位监督,形成监督实时化、管理动态化、成效可视化的工作常态。
此外,2022年全市累计出动护林员、水利管护员、执法中队等人员5970人次开展生态环境各领域的常态化巡查,并依托“蓝天卫士”视频监控系统发现烟雾告警240起,有效遏制了秸秆焚烧等重大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
推行“常态化巡查+科技手段赋能”的方式能让生态环境治理更加高效和精准。五指山市配置清扫保洁作业车辆292辆,推动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率达90%以上,有效减少了道路交通等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为积极妥善解决油烟污染问题,五指山市推动城市建成区内368家餐饮单位100%安装油烟净化器,并督促全市民营加油站完成三次油气回收设备安装并连接在线监测系统。
水环境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福祉。五指山市以“六水共治”为抓手,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
在治污水方面,五指山市2022年全年累计投入1.3亿元,完成市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主城区污水管网入户工程等项目的建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0.7万立方米/天和污泥处置规模22吨/天。
五指山市还新建及改造污水管道6.4公里,完成5个自然村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建设,推动行政村和自然村治理率分别达100%和95.8%;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面完成全市2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立定工作,且取得批复。
更重要的是,五指山市2022年全年投入1762万元完成17宗农村供水保障工程项目建设,推动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97%,有效控制村民从山泉水源地多源取水的行为,保护了森林水资源。
健全机制构建系统保护体系
五指山市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很重要的一项经验就是打好制度创新的“突破战”,通过建立健全机制,构建起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体系。
在五指山的各个区域,群众都可以看到显眼的林长制、河(湖)长制公示牌,牌上明确了责任人、管护目标及范围以及监督电话等,接受群众监督的同时,责任人也把责任担在了身上。
这是五指山全面推行林长制、河(湖)长制、田长制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五指山市已建立起市、乡、村三级工作体系,实现全市行政辖区林长、河(湖)长制的责任全覆盖。
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门抓,而是多部门联动,才能形成合力。五指山市进一步调整优化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并对26个成员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进行明细分工,统筹协调全市力量,抓牢抓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森林是五指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五指山市创新林长制联席会议制度、“林长+公安局长+检察长”“纪检+林长”“林长+国家公园管理分局”等协同工作机制,多部门共同发力,有效维护森林的生态安全。
特别是在全省率先开发应用“智慧林业”平台,实现森林资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国家公园内,有严格的资源平台管护系统;国家公园外,也要有先进的科技手段来保护森林资源。”五指山市林业局局长张圣介绍,该平台可为五指山市提供季度即时变化的森林图斑推送服务,实现了经营档案管理、事中事后监管、坐标导航定位等功能目标,变森林资源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大树蛙隐藏在竹子上。
另一方面,五指山市探索实施生态直补机制,每年安排资金2000余万元,通过直补方式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农民每人每年发放约500元补偿,受益农户达6万余人,并成功入选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市县。
此外,五指山市探索实施的生态赎买制度,逐步恢复和扩大了4724亩热带雨林自然空间,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全市森林覆盖率接近90%。
成果丰硕探索生态资源转换路径
5月底,胡大一、章新胜、凌锋等多位医学、生态学领域的“群星”,荟聚五指山下,召开了一场关于森林康养的主题论坛,探讨生态资源转换路径。
像这样的“两山”理念转换路径主题论坛,从2022年以来,五指山市已经组织召开了多场,意在从不同角度为“四库”“两化”等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推动生态资源更好助力经济发展。
通过举办论坛,五指山市取得了多项成果,比如,联合国家公园研究院编制完成“四库”规划初稿,与中海油集团签订林业碳汇项目合作开发意向协议,与多家央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未来高质量的“两山”“两化”奠定了合作基础。
探索生态资源转换路径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创新,路径才会清晰。五指山把积极做好“雨林+”文章作为探索生态资源转换路径的一项举措。
在五指山热带雨林里,有一家亚泰雨林酒店,这家酒店已经在用周边雨林生态环境为酒店客房定起了价格。
“这是五指山市推进‘生态价’试点的创新举措。”程智伟说,五指山结合研究区域特征,构建反映五指山市酒店生态产品价值指标体系,提出了通过生态溢价方式实现酒店“生态价”的五指山市酒店生态价核算方法,促进周边生态质量和经济效益同增长,提升生态产品知名度。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紫金牛科植物杜茎山细小的花朵。图片均由方山摄
不仅如此,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目标,五指山重点做好雨林周边的茶叶、雪茄烟叶、野菜叶“三片叶”文章,大力发展林茶、林菌、林药等“十二个林”的林下经济。截至目前,已在全省率先出台林下经济发展指南,种植益智4.6万亩、茶叶1万亩、油茶1.5万亩;成功建成24个种养基地、打造7个特色产业优势区,“五指山红茶”“五指山五脚猪”等先后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五指山大叶茶是优质生态产品,更是五指山热带高效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
2023年以来,五指山市重点推进大叶茶品牌建设,积极推进五指山大叶茶溯源和五指山红茶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从种苗选育、茶青采摘到生产加工的标准化规程体系,积极培育五指山红茶公共品牌,协助配合开展“五指山大叶茶”公共品牌打造。
今年4月11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2023中国红茶消费发展论坛暨五指山雨林红茶文化日上,五指山市联合云南农业大学、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发布了《五指山大叶种茶基因测序报告》,证实海南大叶茶是独立于全球其他地区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的类型。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推进茶叶‘普查、纯种、扩种、增量’。”五指山市委主要负责人介绍,此外,还要继续加强生态产品宣传推介,举办早春茶开采节等茶文化节茶事活动,透过博鳌亚洲论坛公园雨林文化展“窗口”向世界推介五指山茶产品和茶文化,持续巩固五指山红茶品牌形象和价值,积极推进申报五指山市红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
(本版撰文/解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新闻 » 五指山市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