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今日热点 时事资讯
娱乐头条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 国内

古村漫游录之二:黄埔古村解码海上丝路记忆 岭南古港焕活乡村振兴新韵

导读:从被誉为“国宝村落”的番禺大岭村,到展现“烟雨岭南”风情的南沙东涌水乡,岭南古韵与创新实践在此交融。在广州,一座座承载着千年记忆的古村落正焕发时代新颜。本期“古村漫游录”将聚焦海珠区黄埔古村。看这座承载着广州海上丝路辉煌记忆的古村落,如何以独特的历史底蕴与时代实践,书写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广州答卷。

在广州,地名与行政区划的特殊对应关系常成为城市记忆的有趣注脚——海珠广场不在海珠区、白云机场不在白云区,而承载着海上丝路重要印记的黄埔古港,同样不在黄埔区,而是坐落在海珠区琶洲岛的黄埔村内。

“凤浦”门楼(广州海珠发布资料图)

穿过刻有“凤浦”二字的古门楼,青石板路延伸向深处,仿佛能穿越时光,瞥见18世纪珠江水面帆影密布、商贾往来的繁盛图景。

黄埔古村的历史,是一部与水共生、向海而兴的发展史。唐代时,这里还是珠江畔的一片滩涂,因传说有凤凰栖息觅食,得名“凤浦”,寓意吉祥安康。后因外国商人发音差异,“凤浦”逐渐被称为“黄埔”。

北宋时,黄埔村正式开村;至南宋,已成为“海舶所集之地”。明代以降,随着扶胥港(今黄埔区庙头村)因泥沙淤积渐失通航能力,广州外港逐步向琵琶洲一带(今海珠区黄埔村)转移,“黄埔港”自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黄埔古港地图(广州日报资料图)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广州成为全国唯一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清政府明确规定,外国商船进入广州贸易必须先在黄埔港登记停靠。“洋楼虽栖于省岸,市舶皆聚于黄埔”的记载,正是当时黄埔港地位的生动写照。这座古村,俨然成为18世纪中国对外贸易的“门户”,堪称彼时的“广交会雏形”。

据《黄埔港史》记载,1758年至1837年间,停泊于黄埔港的外国商船多达5107艘,瑞典“哥德堡号”、美国“中国皇后号”、俄罗斯“希望号”“涅瓦号”等都曾在此留下航迹。1769年,英国人威廉・希克到访后在记录中感叹:“珠江上船舶运行忙碌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的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一,还有大帆船。”

然而时光流转,清代同治年间,因珠江河道泥沙淤积,广州外港迁至黄埔村对面的长洲岛,但“黄埔”这一名称却跨越岁月沿用至今。

“古港遗风”牌坊(广州海珠发布资料图)

如今的黄埔村已从商船云集的港口化身“岭南文化的活化石”“文艺青年的打卡地”。近年来,当地对梁氏宗祠、胡氏宗祠、姑婆屋等古建筑进行精心修缮,最大限度保留岭南建筑的飞檐翘角、青砖黛瓦;同时引入“古村数娱创兴港”“万胜汇・创客PARK”等产业项目,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良性互动。凭借独特的风貌与发展成效,黄埔村先后获“广东宜居环境奖”“广东省十大最美村落”等称号,成为广州古村保护的亮眼名片。

走进古村,历史韵味与当代气息相交融:北帝庙的袅袅香火,延续着村民对风调雨顺的祈福传统;祠堂群落的雕梁画栋,诉说着古村的文脉传承;青石板路上,斑驳砖墙与现代文创小店相映成趣。元宵花灯、清明祭祀、端午龙舟、七夕乞巧、中秋拜月等传统节庆全年不断,岭南民俗在此不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更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成为可感、可触的文化实践。

黄埔村建筑风貌(广州海珠发布资料图)

美食则是古村文化的另一张“名片”。艇仔粥绵密入味、鸡仔饼咸香酥脆、姜撞奶丝滑醇厚,一道道广式传统小吃,承载着岭南饮食文化的精髓,让游客在品味美味的同时,感受古村的烟火气息。

更具深意的是,古村不远处的广交会展馆,与黄埔古港形成“跨时空对话”——古代海上丝路的开放包容,与现代国际贸易的联通共赢,在此实现精神层面的传承与呼应。海风拂过百年古村,既带来历史的厚重感,也涌动着时代发展的活力。

广交会展馆(广州日报资料图)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供稿)【责任编辑:君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古村漫游录之二:黄埔古村解码海上丝路记忆 岭南古港焕活乡村振兴新韵

分享到:更多 ()
来源:中国网 编辑:国内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