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赣鄱大地的治水经验,到帕米尔高原的饮水期盼,江西援疆前指以“协作共赢”为纽带,搭起跨越千里的帮扶桥梁。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水投”)旗下水科学检测研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水科检公司”)主动扛起责任,带着先进技术和专业团队扎根阿克陶,用实干破解当地饮水安全难题,让高原群众的“水杯”里装满放心,也让赣疆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

江西专家团队与阿克陶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座谈。(受访者供图)

余建锋(右一)在给检测员讲解试剂。(受访者供图)
蹲点摸清饮水安全“家底”
2025年1月的景德镇,寒意还没褪去,新疆克州阿克陶县考察团的成员们在江西水科检公司实验室里参观,这里的设备能精准检测614项指标,还拿到了国内(CMA)、国际(CNAS)双认证,让他们大开眼界。
视线投到阿克陶,情况却不相同。3月,江西水投专家团队刚走进县水投实验室就发现:12台设备里2台彻底“躺平”没法用,4台像“摆设”没人会操作;能检测的指标只有9项,离国家要求的43项差距较大。更棘手的是,9名检测员里仅3人学过相关专业,还都没拿到中级以上职称。
“以前我们每次都是将水样送到喀什进行第三方检测,光路上就要耗费大半天,等结果最少得三四天。要是遇上特殊天气,耽误十天半个月都有可能,万一水质出问题,我们都没法及时发现。”检测员图柯孜·拜合提指着空荡荡的实验台,语气里满是无奈。江西水投专家团队蹲点一周,跑遍了当地水源地、水厂,把每一个问题都记在笔记本上,“一定要帮阿克陶建一个能自主‘把关’的实验室!”这是考察团队共同的目标。
手把手建起检测“安全网”
问题摸透了,江西水投立刻拿出“解决方案”。硬件上,阿克陶县水投投资的105万元改造资金很快到位,江西水投帮忙选定毛达湾水厂闲置的办公楼做新实验室,从墙面防潮到电路布局,都按国标43项检测标准重新设计;135万元采购清单列得清清楚楚,缺的设备、耗材一样不落,“要让实验室配齐‘趁手武器’,能稳稳接住水质检测的活儿。”项目负责人说。
2025年夏天,柔性援疆人才余建锋背着行李来到阿克陶,一落地就扎进了工作里。“我的任务只有两个:一是帮实验室把‘骨架’搭起来,二是将技术手把手教给同事们。”余建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手里还攥着实验室改造图纸,“你看这实验台,得离水源1.5米以上,不然仪器容易受潮;电路要分路走,检测设备不能跟普通电器抢电,这些细节都不能错。”
接下来的培训更是“接地气”。8次培训下来,从国标理论、基础化学知识,到试剂配置、实验工具使用,余建锋讲得细致,还怕大家记不住,把操作步骤画成卡通流程图,“比如测余氯,先加哪种试剂、等多久读数,一步都不能乱。”他还带着检测员们实操,图柯孜·拜合提记得,有次自己配试剂时比例错了,余建锋没批评,而是重新演示:“你看,试剂加多了加少了都测不准,咱们慢慢来,多练两次就熟了。”
如今,实验室的程序文件、质量手册都已编好,基础设施改造进入收尾,9月就能完成设备采购,“看着实验室一点点成型,就像看着自家孩子长大,心里特别踏实。”余建锋笑着说。
从“被动等报告”到“主动保安全”
援疆带来的变化,在阿克陶县水投实验室里藏不住。以前只能测9项指标,送样靠跑、等结果靠盼;现在43项常规指标能自主检测,成了克州首家有这种能力的供水单位实验室。“以前老百姓问‘水安全吗’,我只能说‘等检测结果’;现在当天取样当天出报告,我能拍着胸脯说‘放心喝’!”图柯孜·拜合提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同时,效益也跟着提上来了。余建锋算了笔账:“以前每年送样检测要花不少钱,现在自己测,这笔钱省下来了;等拿到CMA资质,检测报告有法律效力,还能接周边县城的检测活儿,县水投能多一笔收入,这是‘安全、效益双丰收’!”他说,这不仅是检测能力的提升,更是从“被动应付问题”到“主动保障安全”的转变,“以后咱们守着自家实验室,就能把好饮水安全的‘第一道关’。”
让技术在边疆“扎下根”
实验室改造和设备采购完成后,余建锋的工作又有了新计划:“先给大家做新设备的实操培训,从开机校准到数据解读,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操作;然后指导申报CMA资质,争取早日拿到。”
更长远的打算早已开始落实:县水投和江西水投建了长效帮扶机制:线上沟通群每天都能联系到江西专家,有问题随时问;每季度派技术人员去江西跟班培训,学最新的检测技术。
从千里之外的技术支援,到扎根边疆的能力建设,江西水投用实干架起赣疆协作的“饮水安全桥”。如今,阿克陶县的水质检测实验室即将投入使用,高原群众的“放心水”有了更坚实的保障,而赣疆人民携手守护清流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全媒体记者黄玉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江西水利科技人员扎根阿克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