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宁晓洁仇艺畅威海报道
威海湾畔,巨轮林立,焊花飞溅。这里是招商工业威海船厂的生产现场,一艘艘高端客滚船正在建设中。它们既要像滚装船一样高效运载货物,又要如邮轮般提供舒适体验,是船舶制造业中工艺最复杂、定制化程度最高的船型之一。

作为威海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链主”型企业、全球客滚船制造冠军,招商工业威海船厂已在全球高端客滚船细分市场稳居领军者地位,手持订单量与交付量位列全球第一,旗下“Stena”“Finnlines”系列多次荣获“Shippax年度最佳客滚船”这一行业权威奖项。
荣誉背后,是一场悄然而深刻的制造蜕变。
船厂的订单中,80%以上来自欧美、日韩等市场,面临着“法规条款超千条、定制需求不重样”的双重挑战。而技术部项目管理室技术经理赵永波和他的技术团队,正是这场“高端智造突围战”中的“破局者”。

破局“千规千面”,他们用技术击穿行业痛点。船厂与芬兰德他马林(芬兰)、上海邮轮研究院与船厂合作进行研究创新。“技术设计不只是让产品从无到有,更要把新技术、新能源、绿色技术‘织’进船舶的每一个零件里。电器、管路、轮机等系统交互,像是常规船舶的主机、发电机、锅炉运转时,多余热能就像‘浪费的柴火’,全损耗了。”赵永波用应用在船舶上的废热回收系统举例,“我们设计的系统能把这些热能收集起来,夏天制冷、冬天供暖,就能实现系统性的节能。”
“过去,船舶建造长期面临‘上下游数据不互通、2D与3D设计脱节’的行业难题,不仅设计周期长,修改成本也极高。”招商船厂技术负责人介绍。为破解这一痛点,船厂自主研发了3D一体化设计系统,大幅提升了生产设计效率。赵永波一边操作船舶的数字孪生模型一边介绍:“我们在3D模型中‘先造一遍虚拟船’,将生产设计环节大幅提前、大风险前置解决。”他进一步解释道,“以往在生产设计阶段调整船体结构,再回到设计院进行各类测试这一项就要耗费一个月的时间,材料浪费且严重影响工期。”

以往的传统船舶设计图纸停留在二维层面,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线条与标注,仿佛记录着传统造船业的“笨重”烙印。那个时代依赖的是“经验主义”,船舶在海上航行,每一滴油都牵动着环保与成本。传统造船往往只算“建造账”,而如今算的则是“全生命周期账”。
与此同时,“精益化”的步伐也在持续跟进。“我们为每个专业、每个零件都赋予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上传云端储存,”赵永波自豪地介绍道,“设计完成后,系统会自动按部门、车间分配物料,再由集配部门像‘送快递’一样精准投递。以前是‘人等料’,如今彻底实现了‘料等人’。”
凭借3D一体化设计技术和绿色创新双轮驱动,招商工业威海船厂不仅将高端客滚船的平均坞期从五年前的200多天缩短到不足百天,构成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一个关键优势,更拿下了全球细分市场订单第一的宝座。
作为一项宏大而精密的系统工程,船体长度超过200米时,所要协调的已不仅是钢铁与工艺,更涉及复杂的国际法规、不断迭代的新技术应用,以及多元市场与文化背景下的精准适配。唯有实现各结构单元间严丝合缝的精密协同,才能真正铸就一艘符合全球标准的高品质船舶。
曾经,查询船舶规范需耗时翻检各国网站,不同挂籍国、港口法规千差万别,极其繁琐。如今通过AI本地数据库与智能检索,系统自动处理标准查询与数据统计,解放了工程师的人力瓶颈。招商工业威海船厂也正进一步招徕更多自动化智能化的专业人才,通过标准化流程将更多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现在我们将重复劳动交给AI,让人员专注于与船东沟通、制定技术方案——这些‘动脑筋’的工作才是设计的核心价值。”赵永波说。

七十载风雨兼程,招商工业威海船厂坚定推进“精造强修”战略,目前已掌握高端客滚船核心研发技术,累计获153项国家专利、29项软件著作权;先后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绿色工厂,入选首批山东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企业、首批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企业。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2.8亿元,同比增长40.36%。
从一张图纸的数字化,到一个零件的精准配送,再到一位工程师角色的转变——一个个具体的技术突破,破解了高端客滚船“法规复杂、定制化高”的行业痛点。从依赖“经验”的埋头苦干,转向驾驭“智能”的抬头创新,这场深刻的蜕变,诠释着“威海制造”的精益求精,正是“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进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冠军样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威海智造 冠军领航 | 从“千规千面”到“千舱千智”,一艘高端客滚船的“冠军制造”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