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非遗拾遗·匠心筑梦”实践队奔赴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博物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全身心投入到此项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参观展品、学习非遗、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探秘孔子博物馆中的文化密码,助力非遗传承和文化赓续。
孔子之境:时代与思想的交融
实践团队踏入孔子博物馆,仿佛回到了那个百家争鸣、思想激荡的时代,开启了一场深入了解孔子生平和感受其智慧时代价值的旅程。在博物馆内,孔子及其弟子的雕像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仿佛将人带回了那个充满智慧与思辨的时代。展厅里有许多展现孔子与弟子相处场景的雕像,如“苛政猛于虎”“孔子讲学”等,生动地再现了儒家学派的师生情谊和学术氛围。—些雕像不仅让队员们感受到孔子的生活与思想,更让他们直观地体会到了儒家学派的深厚文化底蕴。实践队员马同学表示:“以前只在课本上学到过孔子的相关课文,而现在这些场景仿佛就在我眼前。孔子的智慧犹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后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非遗之韵:济宁面塑与孔子文创的共生
在孔子博物馆,非遗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济宁面塑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实践团队的目光。济宁面塑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展示了许多以孔子为主题的面塑作品,其中孔子Q版面塑尤其引人注目。这些面塑将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可爱化、卡通化的处理,既保留了孔子的神韵,又增添了现代的时尚元素。它们色彩鲜艳,造型生动,许多游客驻足欣赏。实践队员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欣赏观摩这项非遗。他们仔细观察面塑艺人的制作过程,看着艺人用灵巧的双手将一块块面团变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和花卉。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从人物的表情到动物的姿态,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在学习的过程中,队员们不仅了解了济宁面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深入学习了面塑的制作技巧和方法。除了面塑,馆内还有手工织布、手工包等非遗项目。实践队员们对这些技艺精湛的非遗作品感叹不已,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作品,助力非遗传承与发扬。

科技之魅:沉浸式体验的创新表达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孔子博物馆也紧跟时代步伐,引入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为游客带来了沉浸式的体验。馆内的与孔子对话的“聊天框”是一大亮点。当游客走近“聊天框”,只需轻轻点击屏幕,就可以与虚拟的孔子进行互动交流。游客可以向孔子请教问题,如“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孔子会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给予回答。实践队员吕同学感慨道:“科技真正地融入生活,我们与孔子仿佛只有一屏之隔。”这种互动方式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与孔子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对话,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可书写的电子竹简也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体验。游客可以在竹简上书写自己的感悟和想法,电子竹简不仅可以保存游客的书写内容,还能将其转化为精美的书法作品。这一创新设计既让游客感受到了古代书写的乐趣,又结合了现代科技的便利,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参观体验,也让孔子博物馆成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典范。它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次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在感受孔子智慧、领略非遗魅力和体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时代价值。队员们纷纷表示,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应积极投身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工作中,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责任编辑:李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走进孔子博物馆:探寻千年智慧,传承非遗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