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北京青年相声节结束了,李菁和李金斗又出场了,本以为看到他们合作还能多点新鲜感,结果呢?又一轮无脑质疑铺天盖地。有人说李菁离开德云社后少赚了钱,说啥“留在德云社才能赚大钱”,你说这是不是脑袋被门夹了?我真想问一句:你们口中的“赚大钱”,到底是谁赚的?郭德纲赚钱?还是李菁?

倒也别把德云社和钱混为一谈。人家李菁,从一开始就是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除了德云的舞台,他还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也就是说,他离开也并非“背叛”或者“跳槽”那么简单。李菁现在可是北京曲协副主席、北京曲艺团副团长,地位、身份都不是从前那个“相声演员”能比的。这年头,有谁还傻乎乎只靠台底下的小日子过活?人家已经“跳槽”到体制里面去了,吃喝不愁,日子过得像模像样。反观那群还站在网络上骂的粉丝,只会眼红嫉妒,又没实际了解情况,嘴上不干不净的,又不是在舞台上比耍嘴皮子。
我不明白,这些酸言酸语的朋友们是不是只知道德云社的颜值和爆火,似乎只认“赚大钱”这个标准。你以为你们在网络上点点戳戳,评论几句,就能知道别人真正的生活状态?李菁明明人品不错,从未在公开场合说过郭德纲的不是。你给我看看,谁底下亮出个“我跳槽了少赚了钱”的截图?没有吧,反倒是他在不同场合都低调表达了对自己选择的认可。可偏偏有人看不惯这样的“成功转身”,觉得“离开德云就代表可怜”“不甘心当打工仔”。你说你站在风口浪尖上,想象中的“自由”就那样吗?真把自己当“反套路”,其实不过是“牢笼”变“商铺”的伪自由。

说到这里,我就想问:你们觉得,李菁步骤这么多、身份不断提升的这些,难道就眼睁睁看着还在“低头苦干”的朋友们吃瓜?别逗了,他离开德云社可是走了一条不同的路——既要看得见的社会地位,又有稳定的收入。这哪里是“少赚了钱”,那是“赚得更稳”。你看那些还在歌厅、剧场里“边唱边讲”的朋友们,真觉得比李菁还赚?还不如“坐着不动,不用动脑子”,这才是很多普通人的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远,日子到头还是稳稳当当。

反正我觉得,这事真就是这么个套路:你想反对,反得太深,反到自己都反不出来,谁都知道,体制里不比野路子多赚钱,但看着舒服,吃得香,稳得住。比如李菁,去年还在群口绕口令里露点尴尬,今天走得越“高端”,站得越“高”,就是不一样的人生。社会地位、从业身份的变化告诉我们,不是所有人都死撑在曾经的“光环”里。还记得当年讲相声绕口令,脸上那点微笑都带着一股“尴尬的无奈”,那种“默默奉献”的感觉终于变成了“站到台前”的底气。
我倒是不觉着体制里面的日子就“没前途”。谁不想赚点钱?谁不想“躺着赚钱”呢?可是你这个“躺着赚钱”其实就靠关系和资源堆出来的。你瞧德云社这几百个演员,真能靠台底下那点收入赚大钱的不多——郭德纲能赚大钱,那是因为他会“铺垫”,会“宣传”,会“包装”。普通人想要一样,得靠什么?靠“靠山”,靠“关系”,靠“会说”。你就算留在德云社,看着师父赚得舒服,也别忘了风险在哪。新一轮的体制改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轮到相声界,原先的“土崩瓦解”可不是开玩笑。

还记得我昨天看那些“热搜”评论,里面有人说“相声就这样,谁靠不住,随时可能散伙”,你说他们想的多片面?真正站在行业前沿的人都知道,这点“风云变幻”不是说笑的。不要以为坐在台上“说旧调笑新段”,就一定赚得多。而且你信不信,真要卷起改革的风,底下那些“靠慰问演出续命”的,说难听点,就只能“混日子”。不是我说,很多人其实都心里清楚,所谓“黄金时代”早过去了,剩下的就是“苟且”了。

而李菁这个例子,特别令人唏嘘——人家明明可以继续在舞台上赚快钱,但选择了“换个战场”,走出“舒适区”,有点“自我突破”的意味。可偏偏还有人觉得“唉,离开了德云就没未来”。真是“盲目”、“偏狭”,那你们有想过,这样的选择背后,是怎样的“看得清”和“追求自由”吗?还是只会“盲目羡慕”别人的“光鲜亮丽”,自己还在原地打转?
这行业的“潜规则”谁都明白——不怕你不努力,就怕你不懂得“利用规则”。李菁明明没有抱着“走投无路”的心态离开,他可是走得还挺远。如果真要说“离开少赚了钱”,我倒觉得那是一种“选择的权利”。不过你社会的“晋升通道”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的“体制”和明天的“市场”,哪个更可靠?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反正我是看够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第十六届北京青年相声节结束,李菁和李金斗再度合作演出,却依然遭遇无脑质疑,李菁离开德云社反被误解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