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今日热点 时事资讯
娱乐头条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 财经

以文化“软实力”撬动发展硬增量|访贵州民族大学政治与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于金娜

数字浪潮中,媒介技术的创新重构又赋予文化全新生命力。在推动文化繁荣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的道路上,贵州积极探索,注重人文与经济的相互激荡、彼此生发,如何持续释放贵州文化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共生、协同共进。为此,记者采访了贵州民族大学政治与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于金娜。

文化资源转化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以人文底蕴驱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厚植人文底蕴,贵州有哪些实践探索或经验?

于金娜:人文底蕴与经济发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通过“文化基因解码—科技赋能转化—市场创新变现—收益反哺传承”的闭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螺旋式上升。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四大文化工程”,为文化赋能经济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引,贵州将文化作为“粘合剂”,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消费场景和经济增长点。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活化利用文化资源,拓展文化价值边界,扩大影响力。

肇兴侗寨

在人文底蕴与经济发展双向驱动中,贵州探索出“文化资源资本化、经济发展文化化”的特色路径,把“原生的文化”炼成“现代的经济”,再把“现代的经济”反哺“更持久的人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贵州“四大文化工程”中,红色文化、阳明文化等资源如何实现经济价值转化?当前在IP打造、产品开发中又存在哪些痛点?

于金娜:贵州“四大文化工程”通过文旅融合的场景化创新、文创产品的多元化开发、数字技术激活传统资源、产业生态的链条构建等路径,将红色文化、阳明文化等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生态。

具体来讲,红色文化实现从“历史叙事”到“沉浸式体验”的价值跃迁,阳明文化推动从“学术高地”到“生活方式”的价值转化,民族文化促进从“传统技艺”到“产业生态”的价值重构,屯堡文化激活从“军事遗址”到“活态博物馆”的价值创造。

贵阳“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点燃红色旅游热潮

“文化深挖+时尚表达+数字赋能”是突破IP辨识度不足、文化价值现代转化不够等痛点的有效范式,要以现代消费逻辑重构传统文化表达,通过数字技术重塑体验场景、IP体系化激活文化符号、跨界融合拓展消费边界,构建“文化内核+科技赋能+商业运营”的产业创新生态,实现从“资源富矿”到“经济价值”的高效跃迁。

文化赋能经济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如何通过改革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让贵州文化“软实力”更好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于金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强化顶层设计,通过“理念革新—技术赋能—机制重构—产业融合”的系统化改革,构建起文化与科技、旅游、民生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形成科技赋能文化、文化激活旅游、旅游反哺民生的良性闭环,实现了从“文化资源”到“经济价值”的跨越式发展。

舞剧《王阳明》

贵州把文化“软实力”变成经济“硬支撑”,靠的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利用“文化+”的乘法效应,要将文化价值植入高质量发展的细胞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融合创新为杠杆、以产业发展为引领、以民生福祉为终点的多维改革,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文化资源向品牌化、产业化、国际化迈进,铸就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贵州“四大文化工程”与旅游产业化“四大行动”协同推进中,如何建立高效联动机制释放叠加效应?

于金娜:贵州“四大文化工程”与旅游产业化“四大行动”协同推进,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实践中最大的“拦路虎”并不是缺资源、缺资金、缺政策、缺技术,而是资源、管理及服务三大类部门之间存在目标、权属及信息协同壁垒。

游客在云峰屯堡景区中参与互动体验

要从根源上打破部门之间的协同壁垒,构建“政策协同、目标共担、数据共享、考核共绑”的联动机制,实现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质变,才能有效实现“四大文化工程”和旅游产业化“四大行动”协同发展。

在跨部门协同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方面,贵州要进一步强化省级统筹,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市场驱动,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耦合,驱动各方同绘一张蓝图、同扛一份责任、同享发展红利,真正实现文化“软实力”向经济“硬支撑”的转化。

科技赋能文化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贵州在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时,如何避免技术应用仅停留在“重现”层面,真正实现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

于金娜:贵州在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时,起步和初始阶段不可避免要经历科技的浅层化应用,但长远地看,实现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需打破“技术工具论”的局限。

在科技与文化融合中,要构建“以文化价值为核心、以技术赋能为手段、以参与创新为路径、以市场开发为基底”的融合生态,激活文化持有者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伟大转折》实景演出现场

将科技内化到文化的内涵挖掘与创新表达中,实现从“场景重现”转向“参与式再创作”的转变,构建起持续的共创生态,形成贵州人文经济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把科技与文化的关系从“技术再现”提升到“价值共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当传统文化资源插上科技与商业的翅膀,文化新业态、产业新模式、消费新体验不断涌现,贵州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叠加数字技术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于金娜:数字技术可以打破时空壁垒,搭建创新平台,加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确权与资产化进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推动贵州侗族大歌、傩戏等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过程中,科技不再是简单的工具,更是重构文化价值链条的核心引擎。

天龙屯堡景区内的地戏面具纪念品

在科技的加持下,应构建“技术+文化+商业”的创新模式,将侗族大歌、傩戏等文化资源转化为看得见、听得着、玩得爽、带得走的现代潮品,通过体验经济升级(技术创新文化消费)、生产要素重构(技术重塑文化生产)及资本化运作(金融创新赋能),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朱登芳

编辑李雪雪

二审李姗

三审岳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以文化“软实力”撬动发展硬增量|访贵州民族大学政治与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于金娜

分享到:更多 ()
来源:当代先锋网 编辑:财经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