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这些年变化之快,真让人应接不暇。过去一年里,我看剧的标准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光有名头还真不够,剧情禁不起推敲、演员演技平平,每次被雷得一愣一愣的。满屏精致滤镜、冷不防出现的尴尬台词,还有那一模一样的棚拍道具,真的让人哭笑不得。有时候真怀疑,那些编剧导演是不是高估了观众的耐心和脑容量,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老套路,生生把好好的故事拍成流水线货。

但也不是没有惊喜。比如最近火起来的《以法之名》,中央电视台亲自下场监制,光是演员班底就足够亮眼——蒋欣和张译,两位公认的实力派,一上台气场全开。尤其是蒋欣,她那几场情绪爆发的戏码,分分钟带你入戏。那泪水翻涌的瞬间,表情扭曲得近乎狰狞,却让人感到了真正的撕心裂肺。和那些只知道咬牙齿、皱眉头的小鲜肉们一比,高下立判。蒋欣的哭戏,从来不是做做样子,而是扎进角色的骨髓里,仿佛真的在那一秒里跟着角色一起疼痛、愤怒。
有人说蒋欣“人淡如菊”,这些年安静坚持在自己的赛道,不争不抢。娱乐圈里各色人等、攀关系、炒话题早已司空见惯,她却像是一股子清流。在《以法之名》里,蒋欣饰演的检察官郑雅萍,身上分明写满了责任与温情。她发现同事出事是“自家人”捅的刀,那个眼神直接锁定对方,怒意蓄满双目,连鼻翼都微微颤抖。怒极反而哑口无言,只能咬牙,唇齿微颤压制情绪。即便没有泪崩,观众也能触到她胸口翻滚的煎熬。那个场景突然让我想到了办公室里偶尔碰上的委屈和火气,有多少人不是表面微笑、内心泪水横流?

这部剧大胆把蒋欣检察官的刚强与女性的柔软放在一起,既有挺拔利落的正义感,也不避讳细腻的情感流转。她穿着剪裁严格的制服,走路带风,开会说话条理分明,哪怕在案情胶着时也挺直了腰杆。可在面对当事人痛苦喊冤的时候,一个眼神就透露出换位思考的温柔和无奈。那种“毫不用力却很用力”的表演,才让观众相信她就是郑雅萍本人;不是演员,是角色本身有了血肉,有了真实情感。
现今娱乐圈要找第二个这样“哭起来让人信了”的演员还真不多。现在的小花小生演起悲伤戏,基本三板斧皱眉——瞪眼——抿嘴唇,配合两滴生理盐水就算任务完成。甚至有的年代大剧里,女演员上战场都还顶着舞台妆,睫毛膏坚如磐石;明明战火纷飞,面容却比在时装周还精致,谁信啊?好看的皮囊可以用化妆品撑出来,但会哭的眼睛和有力的台词,却不是涂脂抹粉能搞定的。观众不是傻子,哪怕剧情再跌宕,演员一掉锅里的泪点,全场气氛立马尬掉三分。

再说回《以法之名》,虽然开局收视口碑齐飞,可剧情上的槽点也的确不少。例如黑帮大哥公堂翻供、检查官离奇自杀,这种东拼西凑的悬疑桥段,说实话不算新鲜。主角张译演得虽然稳,但多少有些自己“本色出演”的味道,看多了难免觉得套路。蒋欣反而是另一种极致,工作状态下情绪波动大,有时甚至突破了日常检察官该有的克制和理性,这点虽然让角色更有人性,但也偶有失真。还有一些有关证据调换的情节漏洞,乍一看就让人觉得有点抖机灵强行推动情节。
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我还是选择给这部剧多点耐心。毕竟难得有一部剧用心打磨角色,用实力吸引目光,更何况电视剧还未全部播完,谁能说后面不会有高能逆转?我更在意的是,这部剧是不是会套公式重复自我,还是能在后续敲打一记重拳,真正打出属于自己的口碑。

最近追剧也习惯了边看边吐槽,越是这样,越发现一部能让你愿意主动讨论、愿意为角色争辩的剧,其实本来就是收获。你又有多久没有因为一场真实的哭戏动容?有没有哪部剧或哪一刻让你在屏幕前拍腿大叫“这才叫演戏!”——不妨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高光观剧记忆,说不定,下一部你想推荐的好剧,正等着被更多人看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蒋欣的新剧为何能让观众为哭戏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