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为啥要无偿献血?

A:在当今医疗救死扶伤中,输血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新产品日新月异,但始终没有制造出能够完全替代血液的代用品。因此,临床输血治疗的血液只能来源于健康人体,由于血液不能长期贮存,而临床急救却需常备供应,所以只能依靠足够的健康的人定期献血,才能确保充足的血液供应。血液是一个健康人可以赠予另一个人的最宝贵的礼物,一个献血的决定可以挽救一个甚至多个人的生命。

Q:人体内的血液有多少?

A:成年人体内的血液量,是根据个人体重来决定的。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一个体重50公斤的成年人,全身约有4200mL−4800mL血液。在一般情况下,80%的血液在血管里流动,20%则贮存在肝、脾、骨髓和皮下毛细血管丛中,以备不时之需,称之为“小血库”。当人体从事剧烈活动或少量失血时,这些血液会立即释放出来,参与血液循环,血液中的水分和钠盐也会在1−2个小时内恢复,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Q:献血对身体有啥影响?

A:成年健康人一次献血不超过400mL后,人体的造血功能系统会迅速启动,骨髓的新陈代谢加快,使得人体在肝、脾等脏器内贮存的血液会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和循环血量保持平衡。血管附近的液体立即会进入血管内,只要1−2小时便可补上失去的血容量;同时,肝脏也会加速制造蛋白,血浆蛋白大约在1−2天内即可补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7−10天即可恢复到献血前水平,合理献血并不会导致贫血,也不会损害身体健康。

Q:我可以献血吗?

A:如果您年龄在18周岁~55周岁之间(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男士体重≥50kg,女士≥45kg,血压和脉搏在正常水平内,重要器官无严重疾病,无传染病,近1周内无感冒、发热、做小手术或任何不适等(女性避开生理期和生理期前后3天),即满足献血的基本前提,均可凭有效身份证件到献血点尝试献血,献血前医护人员会对您做进一步的征询与检查,符合条件就可以献血了。
Q:我要怎样献血?
A:献血流程:

献血时必须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献血前不能空腹,要清淡饮食,献血前一天晚上不要饮食过饱,不要饮酒,保持良好睡眠。
Q:献血后要注意啥?记住这3条就够!

A:
1、献血后要在现场休息15分钟无不适方能离开。献血后4小时内多饮水,24小时不能饮酒,正常饮食即可。
2、献血当晚不要熬夜,第二天工作和生活照常。
3、献血后24小时内尽量不要做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及高空作业,避免外伤。
Q:献血后要做哪些检测?

A:献血后主要检测:血型检测(ABO和RhD血型正反定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等。
Q:血液检测不合格=身体不健康?别自己吓自己!

A:献血检测不合格≠身体不健康,为保证血液质量,血站必须按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血液检测标准”对采集的血液进行严格的检测,其判定标准与医院的血液检测判定标准有所不同。血站执行的是血液质量检测标准,医院执行的是疾病诊断标准,两个标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说,血站对血液检验的结果,不能等同于医院疾病诊断报告。若您确实感觉身体不适,建议您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Q:世界献血者日是属于所有献血者的“夸夸日”!
A: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ABO血型系统,为现代输血医学奠定了基石。为纪念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诞辰,同时倡导无偿献血精神、推动全球血液安全事业发展,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等四大国际组织于2004年联合设立“世界献血者日”,将每年6月14日定为全球献血者的专属节日。

2025年世界献血者日的主题口号为“献血传递希望,携手挽救生命”。这一倡议不仅彰显了献血者以热血馈赠生命的崇高善举,更深刻诠释了无偿献血背后的社区凝聚力——每一袋血液都是连接陌生人的生命纽带,每一次伸手都是对“人间大爱”的生动践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关于献血的8个冷知识,最后一个很多人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