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山东频道
“品牌”二字在历年来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一直分量不轻。
伴随我国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品牌引领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已成为关键任务。
如何通过品牌的科学打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特色高效农业真正成为城市经济的一张“王牌”?锚定农业强市建设的青岛,正探寻破题之策。
日前,《党建研究》刊发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署名文章《深化拓展“莱西经验”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在提及抓增收,拓宽强村富民渠道中,他指出发挥强村共富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培育农产品加工、现代畜牧业2条千亿级产业链,“青岛农品”连续5年入选全国区域农业品牌“十强”。
在此背景下,10月24日-25日,由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举办的青岛农品主流媒体调研行活动先后走进青岛乡村产业、农业项目,实地了解“青岛农品”的建设成果,探访“青岛农品”品牌建设、生产加工、市场运营等新亮点。
于山海之间,不仅看到了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乡村振兴实景,各种优质农产品更是这幅画卷中熠熠闪光的角色,而其背后蕴藏的亦是青岛对于做好“土特产”文章久久为功的探索。
从“土”字谋出路
在乡村振兴中,“土特产”这篇文章大有可为。
其中,“土”指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一方水土育一地产业,产业发展须依托乡村既有乡土资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
换言之,乡村产业振兴唯有沾上“泥土气”,吸收“乡土味”,开发“土产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处北纬35-37度这片被视为农作物生长的黄金地带,青岛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全市10个区市中有7个是涉农区市,134个镇街中有90个是涉农镇街;1.1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80%以上为农村腹地;海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905.2公里。
广阔而富饶的农业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独特的山海资源,这些都为青岛发展品牌农业铸就了坚实的底气。
而深知长远发展离不开顶层规划的护航,重视品牌发展的青岛先后出台《加快发展品牌农业的实施意见》《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加快以品牌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打通品牌发展路径,聚力打造“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集群。
一系列可量化的数据,是展现努力成果最好的证明:目前,全市已培育出20个中国驰名商标、5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58个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和227个市级知名农产品品牌,“青岛农品”连续5年入选全国区域农业品牌“十强”。
胶州大白菜、崂山茶、黄岛蓝莓、王哥庄大馒头、马家沟芹菜……这些鲜活的“青岛农品”不仅在大众味蕾上留下深深的印迹,也成为青岛味儿“土特产”在市场中“开疆拓土”的有力明证。
当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扬帆出海,从青岛走向世界,也将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新发展机遇。
抓“特”字求不同
在“特”字上做文章,是因为收获于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其实也有无限可能。
细观之,其除了拥有“一方水土养一方鲜”的硬核品质,还有对“家乡的味道”的怀念,以及科技赋能、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体验感”等。
因此,要做好“特”,一方面,要摸透自身哪些有优势、需发挥,哪些有潜力、可培育。另外,在产品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
事实证明,在特色资源、创意转化和特色产品三个层面的联动推进上下功夫,“青岛农品”不仅抓住了大众的胃,更抓住了大众的心。
在青岛,说起胶州大白菜,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明星蔬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的胶州大白菜,有何独到之处?
正宗的胶州大白菜特点是淡黄色的心,白菜帮又薄又脆,生吃起来味道非常甜。
而提及文化特色,胶州大白菜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远在唐朝的时候就享有盛誉,被确定为朝贡之菜,后来传到国外,也被尊称为唐菜。
“胶白”虽凭借自身品质、文化底蕴明显优势赢在了起跑线上,但能长期称霸白菜江湖后天努力不可或缺。
没有质量就没有品牌,质量是品牌的生命。从品种、地块的选择,到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等环节,每一颗走向市场的“胶白”都有着严格的标准,这成就了胶州大白菜的高品质。
窥一斑而知全豹。在“青岛农品”区域品牌培育过程中,青岛始终在“品”上下真功夫,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持续加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并制定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270项,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200多处,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有标可循。
除此之外,深知品牌的独特性、差异化才是市场竞争的法宝。青岛胶州市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带动作用,规范发展会员和认证基地,让有了“身份证”的大白菜“颗颗有身份、全程可追溯”。
在时间的见证下,特色农品与区域发展彼此成就。当前,胶州已成功繁育出胶州大白菜品种200余个,通过国家品种登记168个,播种面积6万亩,预计产量35万吨,产值15亿元。
从胶州大白菜这一知名“青岛农品”的发展轨迹,我们便能清晰看到,青岛对于深耕“差异化”“特色化”有着持之以恒的创新打法。
以高品质实现好口碑,以精细化打响知名度,青岛正在保持“青岛农品”特色的基础上创出更多“特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在“产”字下功夫
“产”讲的是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来建产业,打通产业链条,形成集群。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市进程中,青岛以“将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为目标,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现代农业。
其中,青岛最鲜明的打法,便是做优做强农业全产业链,通过抓一产、带二产、促三产,不断延链强链补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此来塑强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那么,小小“土特产”,能量究竟有多大?
一个大馒头撬动一条亿元产业链,一颗蓝莓鼓起万千群众钱袋子,一片茶叶“沏出”绿水青山致富梦……这些都是让“小特产”成就“大振兴”的真实写照。
但不可忽视的是,从“个体”到“产业”、再到“集群”,“枝繁叶茂”的背后,离不开对“时”与“势”的把握。青岛积极挖掘乡村潜力,因地制宜,通过调整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布局,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提效益的良好发展格局。
可以看到的是,通过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区域集聚,青岛高标准打造了胶州大白菜、大泽山葡萄等4个优势区,带动全市发展特色农业400万亩。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现代农业园区900多个、面积50多万亩,年产值近百亿元,带动20多万农民就业。而以蓼兰镇大花生、黄岛蓝莓、金口芹菜等为代表的优质特色农业年产值也达到176亿元。
深知强村共富公司、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链式发展的关键。当前,青岛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333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27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达4万家。
此外,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也带动着农业产业升级蝶变,催生着新业态的产生。像正大、康大等95%以上的农业品牌都来源于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引领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土特产”,背后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前方是乡村振兴的锦绣华章。
“高扬改革创新之帆,鼓足攻坚克难之劲,笃定决战决胜之志,以实干实绩为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书写‘三农’新篇章、作出‘三农’新贡献”。青岛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袁瑞先表示。
放眼望去,一个个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青岛农品”土特产,在希望的田野上“拔节生长”,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也让青岛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冯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山东:品牌强农的“青岛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