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今日热点 时事资讯
娱乐头条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 人文

司马懿一家是如何一步一步获得政权的

东汉亡于曹魏,曹魏亡于晋。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的退位,建立魏国政权。45年后,司马炎接受了魏元帝的退位,建立了晋国政权。这就是西晋。西晋结束了三国割据的时代,统一了中国。

然而,西晋是中国历史上最短的朝代之一。充满了算计,却只持续了51年。西晋灭亡后,不仅司马氏没落,更有什者,开始了新的400年分裂时期,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五乱中国”和“南北朝”。

这里其实隐藏着一件奇怪的事情:在中国古代,除了一开始的秦国之外,基本都是治乱循环。乱世之后的统一王朝,可以维持一定时期的稳定。而西晋结束了近百年的三国乱世,完成了统一。为什么它如此短暂?

司马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司马懿参与政治比较早,在曹操时期被利用,但一直被边缘化。

司马懿真正接触核心政治是在曹丕时期。曹丕还是太子的时候,司马懿辅佐他,两人有着超越君臣的信任关系。在此期间,司马懿升至副丞相级别,但仍无法主持朝政。他真正的政治崛起是在曹丕死后。

曹丕在位七年后去世。临终前任命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四位大臣辅佐其子。其中曹真、曹休属曹氏,陈群属士族,司马懿属韩氏。论政治地位和权势,曹真、曹休位列第一,陈群位列第二,司马懿位列第三。

司马懿既无政治大权,也无军事大权。当时曹魏的主要敌人是蜀汉,所以军事中心在西部,由曹真控制。但不久之后,曹真就去世了。为了应对诸葛亮的军事威胁,司马懿从东调到西,开始掌握核心军事大权。这是司马懿崛起的关键节点。当他掌握了军事大权时,他就掌握了核心政治权力的钥匙。

后来事情就简单多了。司马懿在西部长期抵抗蜀汉北伐,直到诸葛亮死去。后来率军平定辽东,成为魏国第一功臣。这时,又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曹睿皇帝病逝了。曹睿将皇位传给了年仅七岁的曹芳,然后安排曹爽和司马懿辅佐。皇帝年纪尚小,曹爽权势很大,开始排斥非曹氏外戚的大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忍了十年,终于在公元249年发动政变,除掉曹爽,夺取魏国大权。史称“高坪岭事变”。然而,“高坪岭事变”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司马氏的势力就稳固了。他除掉曹爽的计划,的确是在太尉蒋济等众多元老的支持下才得以实施的。和司马懿一样,这些元老早就对曹爽不满,因为他们不是曹家出身,只是想除掉曹爽,并不想支持司马懿篡位。

所以,当时很多士族对司马懿的支持,也只是到了除掉曹爽这一步。之后,比如掌握朝政,那就另当别论了。司马懿心里明白,自己也是对这些人敬而远之,只给了他们一些名誉地位,并没有实权。本书认为,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在曹魏元老英雄集团的支持下精心策划的一场政治豪赌。但是,这些曹魏元老大多“心系曹氏”,不可能将他们转化为魏晋更替的政治力量。

因此,司马家族想要染指政权,而“高平岭之变”并不是最后一战,而只是一个开始。曹爽死后,司马懿发现自己身居高位:他和自己的家族是一个相对孤立的政治集团。士族不拥护他,曹魏英雄也不拥护他。当时很多人对司马氏的权势不满,著名的“淮南三乱”也由此而来。

“淮南三乱”是指发生在淮南地区的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叛乱。

淮南约在今安徽省中部。是抗击东吴的军事重镇。原来是司马懿控制的。但曹真死后,司马懿离开了淮南,势力逐渐衰落。三个叛乱的首领分别是王凌、冠丘坚和诸葛诞。其中,王凌、诸葛诞都是士族出身,而关丘健则是汉族豪杰。

这三起叛乱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个朝代,彻底平定。这充分说明,三起叛乱的背后有着强大的支持力量。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氏当时的真实情况。司马想要彻底取代曹魏。仅仅掌握政权是不够的,他还必须组建一个忠于自己的政治集团。完成这一步的,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高坪岭事变”后不久,司马懿去世,司马师继任。司马师在政治上主要做了两件事。首先是铲除那些明显反对司马氏的势力,比如“淮南三乱”中的关丘健,还有曹魏的宗亲夏侯玄等等。

更重要的是,他要组建一个属于司马家的政治集团。这群人中最著名的三个人是钟会、邓艾和贾充。从这三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政治集团的特点。三人中,钟会出身贵族,邓艾出身韩氏,贾充的父亲贾奎是曹魏的功臣。

这三人聚集在司马氏麾下,并不代表他们身后的三大势力全部臣服于司马氏。因为从大局来看,根本不是这样的。相反,说明这个群体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而组织起来的。集团内部的权力结构非常不稳定。这三个接近最高权力的人来自三个不同的政治派系,这为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这种情况,司马大人未必不知道,但他现在的处境,也只能依靠这些人了。

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继位。

司马昭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控制了曹魏政权,是时候取而代之了。然而支持曹魏的势力却出乎意料的强大,他只好通过攻打蜀汉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为日后的称帝做铺垫。所以,司马昭的心虽然是尽人皆知,但他并没有活到当上皇帝的那一天。最后只能由他的儿子司马炎来做。

短命的西晋

司马氏为了夺权,先是从军事起家,然后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在这个政治团体中,有各种背景的人。当有共同的目标时,冲突也可以服从于统一的利益。一旦国家统一,集团内的人利益就会不一致,就会产生矛盾。这就是西晋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大规模的内部冲突发生在伐蜀汉时期。当时负责征蜀的主要将领有钟会和邓艾两个。钟会出身名门,邓艾出身韩家。

蜀汉灭亡后,两者立即发生冲突。战后,邓艾居功自傲,在蜀中任官。钟会不满,诬告邓艾谋反,邓艾因此而死。钟会吞并了邓艾的势力后,竟想霸占蜀地称王,但最终被打败被杀。司马集团的两名将领在这次事件中意外身亡。

邓艾与钟会的矛盾并非孤例。十几年后,在消灭吴国的过程中,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当时的两个主要将领是王俊和王浑。王浑生于太原王氏,属大石氏。王俊家族在政治上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与韩家关系密切。吴国灭亡后,两人还因军功大打出手。如果不是司马炎及时调整,这两人很可能会重蹈钟、邓的覆辙。不管是钟会和邓艾,还是王俊和王浑,他们之间的矛盾,只是宗室和汉族之间的矛盾。但司马集团内部的矛盾,可不止这么简单。

比他们更严重的是后宫、亲戚、宗族之间的矛盾。

灭吴十年后,司马炎死了,司马衷继位。他的智商不高,历史称他为“痴呆皇帝”。司马炎也知道司马衷不堪,但看好司马衷的儿子司马昱。为了给司马炎继位的机会,司马炎选择司马衷为继任者,算是一次政治冒险。但这次冒险被证明是失败的。

由于司马衷没有掌控权力的能力,实际的权力掌握在两个人手中。一个是杨军,一个是贾南风。贾南风是司马衷的皇后,父亲是西晋功臣贾充,属于后宫。而杨峻是司马炎的岳父,当时是侍郎,属于外戚势力。当时贾南风在后宫控制着司马衷,而杨俊在外则控制着朝堂大权。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展开了政治斗争。就在双方对峙加剧,政变一触即发之际,第三股政治势力司马氏加入进来。

嘉南风当时虽然掌控着皇上,却无法进一步除掉杨俊,这种情况下,她想借助宗室的力量。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大肆分配宗室诸侯。不仅给他们封地,还要让他们掌握实权。这和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刘氏诸王的情况是一样的。贾南风利用家族势力的结果,就是引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具体过程我们就不展开了。简单来说,就是贾南风最先利用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魏的影响除掉了杨君。但是杨君虽然死了,但是贾南风引狼入室,他并不是最后的优胜者。此时的家族势力,已经远远不是她所能控制的了。

于是,为了争夺洛阳的权势,各族之间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厮杀。共有八位族王参战,故称“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彻底垮台,最终在“五乱华夏”中灭亡。这是西晋集团内部斗争的关键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士族、汉族、外戚、后宫、宗室等几股势力依次出现。在这些势力中,有必要详细盘点一下其中的一支,那就是“氏族”。

刚才我们讲到,西晋建立后,大肆分封宗室诸侯,也就是给司马氏的外戚封地,封实权。在历史上,“分王”是非常危险的政策。由于这一政策,西汉王朝引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既然有前车之鉴,那司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以往的解释是,司马氏在篡权过程中看到曹魏氏族衰微,无力捍卫皇帝,所以查封了氏族。

但是通过我们之前的叙述可以发现,这个解释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曹魏的宗室实力不弱。比如曹爽时期,宗室势力大到可以独揽大权,成为政变的起因。而且就算是为了保卫皇帝,也不用封封二十多个族长。

所以,西晋封王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还是和“士族”有关。

当时司马家族虽然掌握着中央政权,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资源基本掌握在士族手中。在经历了“淮南三乱”等事件后,士族普遍不反对西晋政权,但也不支持。钟会、王浑等人对西晋的支持,只是个人行为,与整个阶级无关。所以,西晋想要控制地方,只能通过分封宗室来实现。这才是西晋宗族势力崛起的真正原因。由此可见,在西晋短暂的历史中,各种斗争都是由这个政权的性质造成的。总之,西晋政权没有社会共识。司马氏为了夺权巩固政权,形成了一个包括功臣、外戚、汉室、贵族、宗亲以及各种势力在内的集团。但最终,由于权力结构过于复杂,政治矛盾层出不穷。在这场冲突的过程中,西晋迅速衰落,走向灭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司马懿一家是如何一步一步获得政权的

分享到:更多 ()
来源:唐宋元明清 编辑:人文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