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今日热点 时事资讯
娱乐头条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 人文

安庆之战,太平军为何不坚守一座城?

1861年,安庆陷落,16000将士阵亡,后人责怪李秀成见死不救,不讲义气。其实,就算李秀成全力以赴,也不能扭转败局,反而会损失大量兵力,得不偿失。

湘军“吉字营”以地道攻城战术,炸毁城墙,旋即冲入安庆。叶芸来率兵血战厮杀,一万多将士战死,无一人投降。接着,曾国藩下令:“劫掠三天三夜,不受约束”,犒赏湘军。

安庆之战,陈玉成主力被打残,天京门户洞开,局势岌岌可危。对此,主持朝政的洪仁玕直言:“只顾着江浙,而无视上游,岂能长久”,对李秀成见死不救的做法深感不满。

客观看待,李秀成不救援陈玉成,的确不讲义气。想当年,李秀成实力弱小,经常被清军围攻,陈玉成多次率兵救援,为他两肋插刀。陈玉成遇到困难,李秀成无动于衷,说不过去。

救援陈玉成是应该的,尤其是他败退庐州,命悬一线之际。如果李秀成愿意出兵北上,陈玉成也不必去寿州冒险,被苗沛霖逮捕,受凌迟处死。

从朋友角度看,李秀成应该救援陈玉成,但不一定要救援安庆。因为,就当时双方实力对比而言,即便李秀成率兵去安庆,除了增加太平军阵亡人数,并没什么作用。

安庆,位于长江中游下游,是拱卫南京的门户,虽说战略地位重要,却没有坚守的必要。战争的艺术,不是死守一座城池,而是保存有生力量,在关键时刻发起致命一击。

安庆地位重要,李秀成也是知道,毕竟他当年曾追随燕王秦日纲经营这里,长期与清军战斗。不过,太平天国后期,安庆没有死守的必要,保存实力是关键。

那么,安庆既然战略地位重要,为何不应该坚守呢?很简单,就当时太平军的实力而言,压根就守不住,还会损失主力精兵,得不偿失。

胡林翼革新后的湘军,以“围点打援”战术推进:陆军挖掘长壕、修筑堡垒、建立栅栏,就是不攻城;水师封锁江面,切断粮食运输线,与太平军拼消耗。

想要打破“围点打援”战术,有三种办法,但太平军做不到,实力不允许。

第一种,攻打湘军后方,迫使胡林翼、曾国藩回援,解救安庆。但是,太平军攻坚能力很差,即便杀到湘军后方,也未必能夺取城池。

第二种,把粮食、物资、弹药、兵力,运送入城,与湘军拼消耗。一旦粮食运输线打通,湘军围城就失去了意义,如果非要攻坚,损失很大。

但是,太平军没有水师,失去长江控制权,补给线被截断。再则,曾国荃以三倍价格购买外国商人粮食,安庆唯一获取粮食的渠道,也被掐断。

外国商人的船只入安庆,湘军不敢拦截,只能以“重金”收购粮食。对这些外商而言,卖粮食给谁不要紧,价钱到位就行,湘军“财大气粗”,太平军无可奈何。

第三种,直接攻坚战,率兵与湘军死磕,强攻对手堡垒,这更加不可能。原因很简单,太平军缺乏重武器,又没有固定根据地,经不起消耗战,跟湘军死磕只能惨败。

1862年10月,雨花台之战,李秀成的20万大军,大量装备火器,与湘军死磕44天,却拿不下3万湘军。究其原因,太平军粮食、物资不足,李秀成没有持久作战的本钱。

纵观安庆之战全过程,陈玉成军团连多隆阿、鲍超、李续宜的外围防线都无法突破,还没见到“吉字营”就以惨败收场。此时,就算李秀成来协助,也是无济于事。

安庆之战时,李秀成的兵力并不强,西征武昌得到天地会起义军,以及脱离石达开的20万“杂牌军”加入,才勉强具备征讨江浙的本钱。此时,江浙还没有全部拿下,太平军去安庆,估计连饭吃都没有。

可以说,救援安庆没必要,除了增加伤亡,意义不大。此时,正确的做法是:陈玉成在皖北征战,挺近两淮、河南,在中原与“捻军”联手,开拓新基地;李秀成则经营江浙,夺取财税重地,打通与列强联系渠道,购买先进武器。

陈玉成在中原、两淮作战,湘军后方不稳,曾国藩未必敢继续东征。再则,中原是清朝的“心脏地带”,由八旗负责,也不会让曾国藩染指。收拾八旗,对陈玉成而言,难度不大,尤其是攻打胜保,堪称得心应手。

李秀成在江浙发展,凭借强大经济实力,购买先进武器,组建近代化武装,对湘军进行“弯道超车”。此时,太平军再集中兵力,与湘军主力在南京决战,这才是获胜之策。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安庆之战,太平军为何不坚守一座城?

分享到:更多 ()
来源:戏说三国 编辑:人文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