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说起来,我们经常看到的关于邵逸夫的消息,不是他的电影,也不是全国各地的“逸夫楼”或者“邵逸夫医院”,而是下面这条消息:
今天邵逸夫先生出殡了。乔布斯去世的时候,我们中国人铺天卷地的刷屏,而邵逸夫去世了,却没看见有人悼念,我们千百个学校的教学楼叫做“逸夫教学楼”,多少医院有“逸夫门诊楼”,这位老人一生捐赠了数以千百亿计的医疗举措措施和教育举措措施,对国人来说,他真的比乔布斯伟大的多,逸夫老先生,一路走好。

这条消息,从邵逸夫先生还在世时就隔三差五出现在朋友圈、微博上,一直到现在邵逸夫先生已经故去6年了,还时不时会出现一次。
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这些假消息时不时出现,是人们对于邵逸夫先生的重视仍是不重视。当然,这个“假消息”,并不是指邵逸夫的捐赠,而是说邵逸夫去世的时间。毕竟实际上,据不完全统计,邵逸夫自1985年至2012年期间,累计向内地捐款47.5亿元港币,近3万“逸夫楼遍布全国,正是他的丰碑。
邵逸夫这一生行过许多好事,少数地令他背过“骂名”的事里,包括他在得知儿子被绑架后,先安心看完了一部电影,才处理绑架事件,被人骂作冷血无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儿子被绑架,而他却要先看样片
邵逸夫,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创办之一,著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和慈善家。
他本名邵仁楞,祖籍浙江宁波镇海,他在家排行第六,旧上海人称邵老六,后来被港人尊称为六叔,逸夫其实是他自己取的号。
他生于1907年11月19日,那时慈禧还在世;他逝于2014年1月7日逝世,那时中华民族已走在伟大复兴路上。
在漫长的107年中,他经历了清朝、北洋政府、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走过了抗日战
争、解放战争,他见证了改革开放、香港回归,他一生的精彩程度,可能远超他的任何一部电影。
但其中令人最为敬佩的大概就是他的“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1964年,邵逸夫的长子被绑架,他接到绑匪电话时,问清了儿子没有受伤、用钱可以解决之后,他就继续看电影样片了。
在看完样片之后,他才处理支付高额赎金、救回儿子的事。
尽管事后他曾解释称,这是因为“儿子没有受伤”“这个世界上能用钱解决的事就没有大题目”,但仍不免令人指责他“冷血无情”,不顾家人安危。可话说回来,面对至亲被绑架,他是如何做到如斯果断和“淡定”的?

·家道中落,也能力挽狂澜
要练就“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淡定,以及当机立断的决断力,必定是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的,而恰好邵逸夫一生的经历堪称传奇。
邵逸夫出生时,应该算是家境优越的。当时他的父亲邵玉轩在上海经营一家名为“锦泰昌”的颜料店,颇有名气,巅峰时期的邵玉轩还盘下了一家名叫“笑舞台”的剧院,进一步壮大了生意。
不外好景不长,战乱时代的颜料生意越来越难做,邵家的经济实力也每况愈下,邵玉轩去世后,邵家更是家道中落——全部家产只剩下了一幢房子和那家“笑舞台”过气剧院。但就像现代人喜欢说的,“是危机也是机遇”,最终复兴邵家的也是这家“过气剧院”。
在那时,十几岁的邵逸夫第一次展现出了临危不乱的品质。在“振兴邵家”的过程中,是邵逸夫首先发现“街头武术更吸引人”,是他果断提出可以将“舞台”变成“武台”,以更多的打戏来吸引观众。这一独特想法获得了兄弟们的一致认可,他们当机立断卖了老宅,将卖房款和全部积蓄都投入“笑舞台”。
在邵氏兄弟的努力下,笑舞台的打戏越来越精彩,观众也越来越多,这次孤注一掷,最终拯救了邵家。

·死里逃生,再创辉煌帝国
而在之后的人生中,包括邵逸夫在内的邵家兄弟们展现出了更多的淡定和果决。
在发现喜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邵氏兄弟果断将舞台改作剧院,自己购买器材、自己拍摄电影,并在剧院中放映。
在天一影片公司成立后,邵逸夫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天一影片受到老牌电影公司的围剿,邵逸夫兄弟果断放弃城市,走起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他们带着放映机在南洋乡村巡回放映、推销电影。
在这样的策略下,邵氏兄弟在南洋站稳了脚跟:天一影业拥有了超过100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建立了完整的娱乐产业链条。
1930年,邵氏兄弟又发现了新的市场
——有声电影。于是邵逸夫当即动身前往美国购买拍摄器材,在途中,他所乘坐的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抱着一块舢板、在海上漂泊了一夜才获救。
大约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次旅途邵逸夫不仅成功采购到了机器,回国后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还大获成功,这部成本仅一万元的电影,收获了百万元的回报。
另外一次更为凶险的经历,越发展现了邵逸夫临危不乱的品质。因为抗日战争爆发,邵氏旗下的影院被迫关门,邵逸夫本人更因放映抗日影片、散发抗日传单被捕。在被捕后邵逸夫曾说:“那是真实的纪录片,并非演绎。”幸而他在两周后被释放,再次逃过一劫。
这些经历展现了邵逸夫的果决和淡定,但同样也不断磨练和最终成就了他的这些品质。

·精益求精,“冷血工作狂”
抗战胜利后,邵氏兄弟前往香港发展,成立了邵氏兄弟有限公司。
邵逸夫不仅是电影界的奇才,更是天生的经营者,他仍是世界上在任时间最长的CEO。他一生拍了一千多部电影和电视、捧红了数千明星。这一切当然要归功于邵逸夫精通电影中所有的工作,对影片质量有着近乎偏执的要求。在那时,“邵氏出品,必属精品”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深入人心的“认同感”。
在那时,邵逸夫就被认为是工作狂:邵逸夫在经营邵氏兄弟时,平均每年要看700多部电影。据说,他是看过电影最多的中国人,他曾有“一天内看完9部完整的电影”的记录。
到1967年,他创立香港电视广播公司,即我们所熟知的TVB后,他也延续了自己“工作狂”和“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在TVB,邵逸夫同样按“邵氏电影模式”创立培训班、批量打造明星,捧红了包括香港“四大天王”和一代代港姐等数千明星。
因而,当儿子被绑架、邵逸夫却没有当即相救时,他“工作狂”的名号前,又被加上了“冷血”二字。
实际上,“冷血”是假的,因为邵逸夫一直善待儿子,完全尊重并支持儿子的兴趣爱好和行业选择;只有“工作狂”是真的,因为这本就是邵逸夫成功的原因,邵逸夫面对危机的淡定,完全是他这一生的经历所铸就的优良品质。

不外,邵逸夫能冷静面对儿子被绑架,并称“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是不是大题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邵逸夫真的有钱,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并没有说出这种话的底气,但邵逸夫不一样。从电影到电视,邵逸夫一手建立了一个娱乐帝国,有统计称,2006年邵逸夫的总资产超过了200亿美元。
2014年,这个传奇商人在107岁高龄时离世,他留给我们的除了一代人的TVB情结之外,还有遍布全国的逸夫楼和他那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邵逸夫:为什么得知儿子被绑架,还能先安心看完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