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册立胤礽为太子,是因为胤礽是孝诚仁皇后所生的嫡子。孝诚仁皇后在生下胤礽后,便因难产去世,康熙悲痛不已,就将所有期望放在胤礽身上。康熙尽心培养胤礽,希望他将来能顺利继承皇位,当一个好皇帝。可与此同时,康熙又太过溺爱胤礽,导致胤礽长大后,距离他期望的样子越来越远。
如果说,康熙废掉胤礽,是因为他不符合康熙心中,对太子的设想。那么有一个人却完全符合,可最终还是没能继承皇位,这个人就是皇八子胤禩。胤禩可以说,是长成了康熙希望的样子,符合太子的条件,怎么说呢?

比如康熙对自己的儿子,一直要求比较严格,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文武全才,就算将来没能继位,也有能力为国效力。胤禩从小就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渐渐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因此早期深受康熙宠爱。
其次,要想成为储君,“忠孝仁义”的品质都需具备。康熙不满胤礽,就是胤礽在晚上窥探他的大帐,在他生病时漠不关心,这是不忠不孝。当初康熙第十八子生病,其余皇子都很关心弟弟病情,同样只有胤礽不闻不问,这是不仁不义。
可胤禩就不同了,他对父母孝顺,对兄弟仁义,朝中大臣皆对他赞不绝口,可见“忠孝仁义”胤禩都具备,完全就是朝着储君的方向在发展。既然如此,为何胤禩最终还会失败呢?

其实很简单,胤禩主要就败于他太过优秀,完全符合太子的条件。他越优秀,支持他的人就越多。好比胤礽第一次被废,群臣以为胤礽彻底失宠了,便向康熙举荐胤禩。谁知康熙并未放弃胤礽,这就起到了反作用。
且不论群臣支持胤禩一事,他本人出力多少,但能够得到这么多人支持,要说背后没有运作过,是很难令人相信的。事实也的确如此,为了能让胤禩顺利当上太子,背后可有不少人出过力,四处为他拉票。
在这种情况下,胤禩的优秀反而显得有些虚假了。就是说他外表看起来完全符合太子条件,那是不是他为了当上太子,而刻意装出来的呢?因此大家越是觉得胤禩好,康熙反而越犹豫。

另外,雍正为什么可以胜出,就是因为他在九子夺嫡期间,显得十分低调,好像自己什么都不去抢。如此一来,反而令康熙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这就是所谓的“不争而争”。
要想得到太子之位,就要低调,只要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就行了。至于建功立业什么的,只要等到即位后,再大展宏图就够了。再说到时候,有的是能臣可以帮助自己立功。
就像康熙派胤禵去打仗,就是想培养他成为一名大将,将来好辅佐皇帝。而雍正一直韬光养晦,就是在树立自己的好形象。这样等他将来即位,就可以利用胤禵等人,去帮助自己建功立业。

可胤禩的想法就不同了,他在夺嫡期间,就想着尽量去表现自己。这样做,在群臣的眼中,他的确是很能干,可到了康熙这里,就变成急功近利,有意拉帮结派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会想要去巴结胤禩,胤禩也只会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要说君臣关系和谐是好事,可胤禩这还没继位,甚至连储君都还不是,他这样做,又把康熙皇帝放在哪里呢?
一个在他人眼里完美,却在皇帝眼中虚情假意,拉帮结派的皇子,又怎会顺利成为太子呢?这就是胤禩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他虽然优秀,可说起权谋之术,就比哥哥雍正差远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新闻 » 胤禩长成了康熙希望的样子,符合太子的条件,为何还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