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西泠·武林美术馆迎来盛大开馆。该馆以构建全国一流美术馆为宏伟蓝图,承继西泠印社的文化基因,深植于杭州丰富的文化底蕴之中,以宏大的展览空间、密集且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布局,以及专业的运营实力,积极回应杭州乃至更广泛区域对高品质艺术体验的期待,成为引领杭州艺术新生态的强劲动力。
对于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西泠·武林美术馆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创意孵化基地或文化交流中心。它更像是杭州文化灵魂中一抹温柔的亮色,为身处繁忙都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栖息地,一个能够感受到宁静与美好的公共文化空间。
近些年的杭城,越来越多的文化空间相继涌现,它们各具特色,共同编织起杭城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从古朴典雅的书院到现代感十足的创意园区,从深藏巷弄的文艺小店到广袤开阔的文化广场,每一处文化空间都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共同绘就了一幅绚烂多彩的文化画卷。
西泠·武林美术馆
高山可仰
“绘”就文化传承新地标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西泠印社美术馆内,“先生归来”系列展自2018年起已至第七届,逐一展现了吴昌硕、王福庵、张宗祥等“创社君子”及历任社长的艺术风采。这些展览不仅重现了中国艺术百年壮丽轨迹,还焕发了文物遗产新生,展现了大师们的精神风骨。
“身为藏家,能将私藏的王福庵先生篆刻佳作奉献于此系列展览,实是我的荣耀与使命。”藏家王先生说,“展览为我们与历史展开深度对话搭建了平台,既丰富了公共文化的底蕴,更赋予我的个人收藏以深远的意义。”
随着“先生归来”系列展览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藏家与观众的热情如潮涌动,彼此间的互动赋予了展览更深的社会价值,也进一步强化了公众与文化遗产间的情感联结。
耗时5年、总建筑面积近五万平方米的西泠·武林美术馆,也为西泠印社带来了新的命题:如何将传统的金石篆刻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文化空间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可以滋养每一个寻求艺术和美的灵魂。要让高雅文化真正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关键在于打破其固有的高不可攀形象,使之变得平易近人、触手可及。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认为,西泠·武林美术馆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它不仅要展示高雅的金石拓片和古代玺印,更要让老百姓能够走进来、看得懂、喜欢得上,真正成为杭州老百姓的文化打卡地。
西泠·武林美术馆内部和部分展品。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态势。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文化体验,而是追求跨领域、跨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期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与智慧的启迪。
西泠·武林美术馆的回答,就是构建“美术馆+”文化产业综合体。在拱墅区政府与西泠印社集团的紧密合作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项目西泠·武林美术馆以“整体委托+品牌合作”的创新模式,突破了传统国有美术馆对财政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全面依赖,更开创了全国先河,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首个全面实现产业化运营的“美术馆+”文化产业综合体,融合了图书阅读、文房四宝、文创产品、艺术展览、文化沙龙、非遗传承、研学体验、咖啡餐饮、音乐电影、西泠文化展示等多种业态的艺术美学空间。
更重要的是,杭州新天地商圈因西泠·武林美术馆的加入而更添人文魅力,居民出门即享高端艺术展、文创体验及金石文化,丰富了夜经济、潮经济形态。美术馆与周边社区、教育、历史景点、旅游区无缝对接,形成“无墙美术馆”,促进公共文化与艺术、旅游、非遗及产业的深度融合,满足群众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消费需求,打造一站式精神文化服务体验。
“西泠·武林美术馆也是大的西泠书房,西泠书房是小的西泠·武林美术馆。西泠书房像蜜蜂一样,凭借西泠印社品牌效应、文化创意等新质生产力,扎根城市文脉肌理,汲取地域文化养分,深挖百姓需求,以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助力地方政府文化建设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西泠书房相关负责人如是说,“当然,这也是推动政府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和‘服务文化’转变,‘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的一次良性实践。”
点滴星光
“照”亮城市精神新空间
为了满足杭城市民对精神文化的新期待,众多如武林美术馆、西泠书房般独具魅力的新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杭城文化版图多姿多彩。
漫步于杭城的街巷之间,不经意间便能邂逅那些散发着浓郁书香的“杭州书房”“城市书房”以及“邻里阅读空间”。这些精心打造的新型阅读场所密布全城,数量已逾400家,成为市民心灵的温馨驿站。
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支撑下,杭州的“邻里阅读空间”深受居民喜爱。截至今年上半年,“邻里阅读空间”文献总藏量46万余册,1月至6月借阅1.6万余人次、8.5万余册次;开展便民服务活动2760场、7.2万余人次参与。目前,杭州市建成“邻里阅读空间”近200家,实现各区、县(市)全覆盖,为市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
“杭州书房”以“书”为名,但并不只有“书”。位于滨江的电魂自在里文化空间,在此可阅读学习,可品咖啡,还有不定期的艺术展览、公益主题分享、图书签售会等等,更以其“文化公益+创意创新”概念,开业一年便被评为“2023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类似这样以社会力量参与杭州书房建设的比例已接近50%,“书房”也成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极具设计感的电魂自在里文化空间。
当下,“杭州书房”已建成一百余家,其建筑体量相当于两个杭州图书馆,业已实现区、县(市)全覆盖,明远书院、梦泉书院、钱塘书房、武林书房、蜗牛读书馆……各具特色的杭州书房连点成网,连着近两百家邻里阅读空间,宋韵、音乐、绘本、旗袍、茶文化、财商等主题应有尽有,整座城市变成了一个无门槛的公共书房。
“网红打卡地”杭州书房·乾嘉书房。
此外,演艺空间也逐渐成为城市中备受欢迎的新兴文化地标,尤其受到年轻群体的青睐。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因其独特的建筑设计而被亲切地称为“大屋顶”。在这里,围绕“展、演、书”三大领域,原创了樱花季、戏剧节、阅读生活节等城市级IP活动,为市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不久前,著名导演孟京辉在“大屋顶”上演了他重新改编的斯蒂芬·茨威格作品《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话剧。这部话剧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主题内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连续四场演出,场场爆满,受到了戏迷们的热烈欢迎。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及相邻的玉鸟集街区等,已经成了周边居民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图为暮色中的大屋顶和玉鸟集街区。
百花齐放春满园。各种小剧场、商务楼宇内的表演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LiveHouse音乐现场、旅游景点等场所,都竞相推出形式多样的艺术表演、驻场演艺项目及跨界合作的新颖演出。这些活动以其精致小巧、美观独特、灵活多元的特点,不仅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目光,还与周边环境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它们共同绘就了都市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满足了现代年轻人对于休闲娱乐的新追求,让杭州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更加迷人。
品质出圈
“圈”出精彩生活新画卷
在杭州,只需轻轻一点微信中的“浙里文化圈”小程序,你便能瞬间解锁所在位置15分钟步行范围内的文化宝藏。美术馆、图书馆、展览馆、剧场……各类文化空间如繁星点点,汇聚成一张触手可及的文化地图,让丰富的文化生活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如果说杭州书房、文化驿站、邻里阅读空间是镶嵌于城市肌理的颗颗明珠,那么“15分钟品质文化圈”便是那条将它们串联起来的璀璨项链,由点及面,绘就了一幅既古老又年轻、既现代又传统、既国际化又本土化的鲜活的杭州画卷。
所谓“15分钟品质文化圈”,是指社区居民15分钟步行圈(住宅区辐射半径1.5公里)内,至少有3个公共文化设施,让大家能够便捷地找到杭州书房、文化驿站、邻里阅读空间、文化驿站、文化馆、剧场、剧院等,让文化服务亲近、美好、贴心,在细节中彰显出城市的情怀和温度。目前杭州已建成了八九百个“15分钟品质文化圈”,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的文化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将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15分钟品质文化圈的建设推进,重在点滴涵养、时间沉淀,需从细微处着手,在实处精准发力。”起初,每一个“圈”结合区域内文旅体空间,将阅读、学习、娱乐、文化、健身等元素汇聚在一起。如今,则更多地挖掘本地文化基因,释放“圈”的活力与潜力。如钱塘区河庄街道围绕“围垦文化”,打造了围垦文化展陈馆,集中展现围垦精神;桐庐县荻浦村推出“孝义文化圈”;余杭街道永安村以“稻香文化”为品牌,形成具有“稻香”特色的农耕文化生活圈;萧山区将全国首创的“文化管家”服务模式向“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延伸,为“圈”内居民策划文化活动、组织文艺培训、组建群众文化社团,提供管家式的贴身又贴心的文化服务,已经打造了二十余项萧山特色文化品牌……
这一系列举措的背后,是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智慧结晶。通过政府的引导和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杭州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不仅激发了社会各界对文化建设的热情,也使得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惠及广大民众。这种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让文化之光更加耀眼夺目。
如今,“15分钟品质文化圈”已成为杭州的一张亮丽名片,它“圈”出了便利的公共文化空间,更“圈”出了精彩纷呈的生活新画卷。这些形式多样、触手可及、高频互动、实用而温馨的文化空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是心灵与智慧的交汇点,将阅读的静谧、学习的热忱、娱乐的欢畅、文化的深邃、健身的活力巧妙融合,如同相互交织、辉映的文化星系,共同照亮着大众的精神世界,让每一刻都充满了诗意与远方。
钱塘快评
“甜蜜的事业”
记者陈友望
西泠·武林美术馆的盛大开馆,标志着杭州公共文化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也是杭城多年来文艺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杭州以温婉而坚定的步伐,编织着属于每一位市民的精神家园。通过打造“十五分钟品质文化圈”,大小公共文化空间已如繁星般点缀其间,阳春白雪都得以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或沉醉于书海,或沉浸在艺术的海洋,或聆听一场启迪心智的讲座,人们都能在家门口感受到文化的滋养与温暖。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杭州在构建这些文化空间时,巧妙地将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精髓融为一体,如宋韵、音乐、旗袍、茶文化等主题美美与共,各具特色,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与过去对话、与未来畅想的平台。
文化万象,皆是生活,我们选择美好。无论是杭州书房,还是文化驿站,或是剧场美术馆,这些都是对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次丰富而多元的升级,更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一种诗意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杭州以其精致开放的姿态,诠释了“人民城市”的真谛,让这里的芸芸众生,在忙碌与喧嚣中找到那份内心的宁静与甜美。而这份“甜蜜的事业”,正是杭州送给每一位市民最美好的礼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名城视窗》㉓ 文化织锦 点亮百姓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