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晚,台风“贝碧嘉”过境上海10小时后,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大学路就已恢复往日的热闹。尽管街上仍散落着被风吹折的树枝,但当地居民的消费热情不减,不少餐饮店门口都排起了长队。
当下,正值“金九银十”消费旺季,社会各界也正发力激活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作为全国消费大市,上海的消费市场正展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向新力”。
用“换新”促“焕新”
9月15日,中秋节假期第一天,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商圈的苏宁易购门店内热闹非凡。
“现在买电器很划算,门店本身的折扣优惠加上‘以旧换新’政策的红利,我们买的这台电视机减免了近8000元。”正在购买电视机的刘女士告诉记者。某电视机品牌专卖店店员表示,受到新一轮“以旧换新”政策的带动,近期来购买电视机的消费者增加了不少,店内商品销量也翻倍增长。
今年9月初,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上海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实施方案》,方案统筹安排超40亿元资金,高于历年安排的促消费补贴资金量,确保惠及更多消费者。
相较于以往,本轮“以旧换新”的补贴品类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新增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扩大家电、家装、家居和适老化产品补贴范围。记者发现,商场内至少80%的商品参加补贴活动,吸尘器、洗地机、扫地机器人、蒸烤箱等都贴上了政府补贴标志。
“以旧换新”政策对社会消费的带动作用毋庸置疑。就上海而言,自今年3月30日启动新一轮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补贴政策至8月18日结束,共有24万人次消费者参与活动,带动活动商品销售增长超过20%。
从“只能”到“都能”
“前两天刷淘宝,偶然间发现我喜欢的IP周边产品可以用微信支付了,感觉比之前只能用支付宝支付方便了不少。”一名来自上海市徐汇区的“二次元”爱好者告诉记者。
此前,淘宝、天猫分别发布相关公告称,为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计划新增微信支付能力,并于公告公示7天后逐步向所有卖家(商家)开放。
有分析人士认为,对消费者而言,在淘宝购物时可选择的支付方式多样化,也意味着消费的自主空间在扩大;对平台和商家而言,更多潜在新用户也有望进入淘宝生态,尤其是部分偏好使用微信支付的用户,或将成为平台商家的新增量。
“我们的咖啡豆除了线下购买渠道外,只在淘宝平台出售。”上海某精品咖啡店店主表示,随着微信支付在平台内的实现,相信会带动自家产品在线上的销量上涨。
支付方式从“只能”到“都能”的转变,也是平台之间的“破壁”与互联互通,这不仅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好的购物体验,也为平台上的商家创造更多生意增长机会。
从“饱肚子”到“富脑子”
今年夏天,上海各式各样的文化展览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爱好者,其中“二次元”文化的吸引力尤为亮眼。从CCGEXPO(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到BilibiliWorld,再到ChinaJoy(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这3场在7月举办的漫展共吸引客流超过110万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越来越多的“二次元”文化活动在商场内举行。南京东路上的百联ZX创趣场,位于人民广场商圈的静安大悦城、迪美购物中心、新世界城等,位于徐家汇商圈的美罗城、TPY中心等,都是“二次元”爱好者常常光顾的打卡地。
无独有偶,目前上海诸多商场内的戏剧表演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观众来到这里,“为了一场戏,奔赴一座城”的文化现象同样火爆。在黄浦区人民广场方圆几公里内的商场内,包含了数十个演艺新空间的小剧场,每天都在上演各类演出。
文化消费的火爆折射出当下消费者从“饱肚子”到“富脑子”的消费需求升级,而文化也正在成为消费的催化剂与助燃剂,在不同形式的文化赋能下,愈加多元和新颖的消费业态正悄然生成。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有不少古风爱好者身着汉服来到豫园、今潮8弄等地标拍照打卡。“穿着传统的服饰来到传统文化地标打卡,也算是过节的一种仪式感吧。”古风爱好者李女士说。
金秋时节,上海各区正撬动特色街区、商业载体、水岸空间、公园等资源,结合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打造处处“可逛、可赏、可玩”新业态,催生城市消费新热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新华每日电讯:上海消费市场悄生变,你感受到几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