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州寺墩遗址、盐城盐业考古到淮安城市考古,再到近期备受瞩目的兴化草堰港遗址……江苏省的考古工作者们正逐步揭开这片土地上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9月13日,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项目兴化草堰港遗址考古成果,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正式发布。
自2022年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江苏省在考古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这一工程的推进,不仅是对江苏地域文明历史的深度挖掘,更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补充。草堰港遗址作为该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其考古成果的发布,标志着江苏考古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遗址远景(自西向东)图源:江苏新闻
草堰港遗址位于泰州市兴化市千垛镇草王村,总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主体年代距今约7000年前后,是江淮东部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遗址。这一遗址的特殊性在于其低海拔饱水埋藏环境,使得大量有机质遗存得以完好保存。
考古工作者们在这里发现了灰坑、房址、栅栏、灰沟等遗迹200余处,其中房址多由芦苇与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展示了当时人类高超的建筑技艺。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钻木取火器的出土,被确认为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钻木取火实物,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钻木取火器
底部铺席坑
此外,草堰港遗址还出土了各类小件文物2800余件,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木器、蚌器等。其中,鹿角靴形器已出土300多件,数量为国内史前遗址之最。这些文物的出土,既丰富了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也为研究该地区史前生业经济、稻作农业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重要线索。
鹿角靴形器
玉璜
草堰港遗址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使其成为研究江淮东部史前环境变迁的绝佳样本。遗址所在区域为里下河腹地,地势低洼,海拔不足2米,整体被1.5-2米厚的自然淤积层所覆盖。这种特殊的低海拔湿地饱水埋藏环境,使得大量有机质遗存得以完好保留。考古工作者们通过对这些遗存的深入研究,初步揭示了遗址所在区域从浅海环境到滨海湿地,再到湖泊-淤积平原的演化过程。
除了史前遗址的发掘,江苏考古工作还聚焦于古代经济领域。盐城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其盐业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十四五”以来,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盐城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盐业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沙井头遗址、缪杭遗址、后北团遗址等一系列考古遗址的发现,不断明晰了我国江淮东部盐业生产历史发展脉络。
遗址位置分布图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古代城市遗址在现代化建设中被逐渐揭示出来。2021年以来,为配合当地城市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庆成门、新路、板闸镇三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通过对淮安地区古代城市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专家们复原了古代城市的布局、建筑风貌和社会生活场景。
图源:光明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来自全国的四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盐城盐业考古、淮安城市考古两项重要成果双双入选。
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支持。在草堰港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等单位与地质学、环境科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紧密合作,共同推进了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这种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模式,使得考古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也为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和展示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江苏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重要考古成果将陆续面世。这些成果将填补区域考古空白、完善江淮东部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也将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重要支撑。
未来,江苏省将继续深化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工作,推动形成一批体现江苏特色的探源成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将聚焦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进一步强化多学科联合攻关力度,持续深化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研究。同时,江苏省还将加强对出土文物和考古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工作,通过举办精品展览、开展研学游项目等形式,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江苏地域文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文/常山
资料来源:江苏新闻、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盐城新闻网、淮安市人民政府
编辑:胡苏责编:周希审核:肖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江苏首次发现江北滨海湿地型史前遗址,逐步揭开江淮史前文明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