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今天(9月8日)是第29个“世界物理治疗日”,这也是康复治疗师的节日。康复治疗师不同于医师,也不同于护士,他们是一群运用运动、手法和提供物理方法的仪器,来治疗和预防疼痛、疾病、功能障碍等诸多问题的临床工作者。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跟着记者一起来走近他们吧~
早上7点45分,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康复治疗科内,交班工作就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始了。
前一天患者治疗以后情况如何?是否延续治疗方案?新入院的患者有哪些?如何为他们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在交班会上,在副主任技师、康复治疗科主管季力的带领下,十几位治疗师认真交流完毕后,迅速回到自己的岗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季力告诉记者,康复治疗是一个大类,它可以细分为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吞咽治疗、康复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等,康复治疗师则主要分为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言语治疗师(ST)等,每个康复案例的独特性要求治疗师不能单纯依靠教科书上的方法生搬硬套,而是要学会因人而异、灵活应对,开展个体化治疗,达到精准康复。
“在我们康复治疗科,主要针对神经系统(脑卒中、脊髓损伤、颅脑外伤、小儿脑瘫等)、肌肉骨关节系统(运动损伤、骨折术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等)、心肺功能障碍等相关疾病的患者开展综合性康复治疗。”季力一边说,一边走进了康复治疗大厅。
在这里,平均每天有100多名患者接受着康复治疗,77岁的朱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2023年10月份,朱先生突发脑梗死,一个月后来到天山中医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入院时,这位患者右侧偏瘫,右侧肢体不能活动,吞咽和认知功能均出现障碍,情绪非常不稳定。”季力告诉记者,悲观的情绪、无法自拔的抑郁、漫无目的的焦虑会发生在每一个脑梗死偏瘫患者身上,所以心理治疗更加重要。
起初,朱先生情绪消极,对治疗有抵触心理,非常不配合,康复师们便担负起了他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康复任务。通过与患者沟通,康复治疗师发现,患者对于自己的康复目标要求较高。对于自尊心很强的老年人,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家里人的“包袱”,担心拖累子女的思想负担也会让病情雪上加霜。
于是康复治疗师们在应用手法治疗、上下肢机器人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吞咽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等多种方式改善朱先生运动、吞咽、认知等功能的同时,还常常陪伴、鼓励他,与他讲解成功康复的病例。
慢慢地,朱先生的脸上有了笑容,也更加配合康复师的治疗。如今,朱先生已拔掉了鼻饲,可自主饮食,还可短时间内扶着站立,并能在保护下短距离拄拐行走。
“康复治疗工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对患者心灵深处的慰籍与鼓舞。面对患者的消极情绪和抵触心理,治疗师要用更加专业和有温度的方式与患者沟通、辅导。比如,在面对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时,除了一般的语言训练外,我们还需要耐心地倾听、细心地观察,从非语言层面去理解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季力说道,在这一过程中,康复治疗师们也会有很大的收获,因为他们给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恢复,更是心灵的治愈。
和朱先生不同,24岁的孙女士是因左踝关节骨内折固定术后来到天山中医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
刚来时,孙女士左踝关节局部红肿、压痛,几乎无法走路。“那时,我担心自己是不是就这样残废了。”但在康复师们的努力下,孙女士的担忧逐渐消除,“每天都在康复师的陪伴下进行各种治疗,他们也告诉我恢复指日可待。”
最终,经过半个月的物理因子治疗、关节松动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等,孙女士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明显改善,步态趋于正常,很快就回归了工作岗位。
“让躺着的人坐起来、让坐着的人站起来、让站着的人走起来、让走着的人跑起来。”季力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每一个康复治疗师的愿景。虽然日积月累的工作也会让他们出现颈椎病、腰肌劳损、拇指腱鞘炎、慢性咽炎等职业病,但每当看到患者慢慢康复后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撰稿/摄影:赵立
编辑:陈莎
责编:王博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世界物理治疗日:带你认识不一样的TA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