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步入深度调整期,一系列连锁反应逐渐显现,其中最为直观的便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的显著下滑,这一现象在2024年前7个月尤为突出,全国范围内多达218个地级市遭遇了土地出让收入的负增长,而海南省儋州市与青海省玉树市更是出现了卖地收入为零的极端情况。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投资渠道的相对有限,房地产市场逐渐积累了泡沫风险,高房价、高杠杆等问题日益凸显。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央及地方政府近年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旨在引导市场从过热向理性回归。
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及债务偿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整,土地市场成交活跃度大幅下降,直接导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锐减。2024年上半年,超过三分之一的地级市面临土地出让收入负增长的困境,这不仅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能力,也对其如何平衡短期财政压力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海南省儋州市与青海省玉树市作为土地出让收入为零的特例,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区域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差异性及特殊性。儋州,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本应受益于政策红利迎来发展机遇,但受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行及海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影响,土地市场遇冷,加之城市自身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难以形成有效的土地需求支撑。而玉树市,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且规模有限,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人口外流等因素,使得土地市场更加脆弱,难以抵御外部冲击。
面对土地出让收入锐减带来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需积极寻求破局之道。一方面,应加快构建多元化财政收入结构,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通过优化税收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等方式,拓宽财政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利用地方资源禀赋,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文化旅游、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从根本上提升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
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及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的减少,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期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然而,挑战往往孕育着机遇。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等措施,地方政府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短期财政压力,还能为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房地产市场及地方财政的健康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今年1—7月,218个地级市卖地收入下跌,2个市卖地收入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