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杀害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檄文,公开反清,拉开了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的序幕。
作为主力的吴三桂曾一度占据南方大部分地区,这让满清权贵非常担忧,甚至产生了退回关外的念头。
吴三桂年老并且犹豫不决,导致错过了许多良机。因此,康熙得以有时间冷静思考,并最终成功平定了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
老实说,三藩之乱是清朝入关后面临的最险峻时刻。如果稍有不慎,拖延到准噶尔之乱爆发,在南北夹击的情况下,结局恐怕不会太好。
因此,康熙在听到吴三桂去世的消息后,不禁感慨道:“如果再延续几年,事情会怎样发展呢?”
有人认为康熙不应轻率地削藩,即便决定削藩,也应等到吴三桂去世后再行动。
然而,三藩的问题已发展到不得不削除的地步。毕竟,三藩本不应存在,这个矛盾的爵位只是因入关后的局势变化而产生的。
而且这并不符合清朝的爵位管理制度,毕竟和宗室亲王的爵位相比,这显得格外高级,其他人能接受吗?
康熙三藩到底怎么产生的
三藩起源于皇太极即位时的三顺王时代。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改元崇德并宣布称帝。既然已经称帝,他便效仿中原王朝的制度,开始进行封爵,其中最重要的封爵便是王爵。
皇太极登基后不久,于四月二十三日对王爵进行了分封。受封者分为两类,即宗室王爵和蒙古王爵。
宗室王爵方面,有代善封为礼亲王,济尔哈朗封为郑亲王,多尔衮封为睿亲王,多铎封为豫亲王,豪格封为肃亲王,岳托封为成亲王。此外,阿济格被封为武英郡王,而杜度和阿巴泰则分别被封为贝勒。
关于蒙古王爵的封赐,一大批蒙古盟友被授予了爵位,例如,巴达礼被封为土谢图亲王,吴克善则被封为卓礼克图亲王等。
这些蒙古被封为王爵的贵族,与宗室王爵有所不同。他们大多是当初与清朝结盟的蒙古部落首领或其子侄,实质上是外藩的王爵,类似于明朝册封的顺义王俺答。
三顺王
四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再次进行了王爵的册封仪式,这次的对象是三位汉人王爵:孔有德被封为恭顺王,耿仲明被封为怀顺王,尚可喜被封为智顺王。历史将他们称为“三顺王”。
这三顺王的名号已经能够显示出他们的地位和重要性,与清朝时的顺义王俺答地位相当,都是清朝的外藩王爷。
当时清朝尚未入关,也没有土地给予他们。册封他们纯粹是为了拉拢人心和彰显皇恩。
他们的地位和实际权力远远不及宗室王爵。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这三个人并没有加入旗籍。
清朝的统治基础主要建立在八旗制度之上,八旗包括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同时还包括汉人八旗。
不管怎么划分,本质上都是旗人
无论如何分门别类,其实质始终是满洲人,而满洲人是清朝统治者的亲信。
佟养性、范文程、宁完等人是最早投降的,他们最初就被安置在旗中。稍后,明军将领李永芳、鲍承先、石廷柱、马光远等人也纷纷投降。
皇太极之所以不让孔有德等人加入旗人,纯粹是为了加强自己的集权控制,他让他们成为独立的汉人武装,以解决八旗贵族权力分散的问题。
然而,汉人的支持也同样重要。毕竟,不能让八旗中的汉人担任王爷,否则就会重回八旗封王的旧路。因此,皇太极选择这三个人作为外藩王爷,以此作出表率。
如果按照皇太极的做法,那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随着八旗的入关,原本权力不强的三顺王突然成为实际掌权的藩王,他的地位也变得相当尴尬。从外藩王爵变成实权王爵
清朝入关占领中原,继明朝之后成为又一个统治中原的王朝。同时,由于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汉人藩王的数量一下子增加到了四个。
入关后,地位不一样了
南下平定之际,这四位汉人王爷凭借其特殊身份,获得了更多领兵征战的权限,并因立下不少战功,使得原本名义上的外藩王爵一举成为实权王爵。
顺治六年五月,三顺王的爵位发生了变动,孔有德被封为南王,耿仲明成为靖南王,尚可喜则被封为平南王。吴三桂仍保持初封的平西王身份。
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但最初最为不满的却是汉军旗,因为身份和地位悄然发生了变化。
实际上,从三顺王时代起,汉军旗便对三顺王的王爵身份表示了不满。
他们投降明朝,为何能得以被封为王呢?满人觉得,他们不过是外藩的王爷罢了,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因此,汉八旗频频抨击三顺王,三顺王又能如何应对呢?只能被动地招架和防御。
进入关内之后,这几个人的权力和地位不断攀升,引起了汉军旗的密切关注。以耿仲明为例,他因纵容部下私自藏匿逃亡人员而遭到弹劾,最终被逼自尽。
这是当时激烈斗争的一个缩影,因为入关后,汉军的表现并不逊色于他们,再加上这四位汉人王爷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他们感到心里不平衡也是理所当然的。
随着永历政权的倒台,三藩世袭和永镇地方制度已不再契合清朝早期的王爵管理体系,必须予以解决或调整。世袭罔替和降等袭爵的冲突
众所周知,清朝宗室的爵位,除少数几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外,都是按等级递降袭爵的。
宗室爵位
在三藩之乱之前,除了四位亲王和三位郡王(多铎的爵位曾一度降为郡王)以外,其余的爵位均严格按照降等袭爵的规定执行。
并且这种严格程度是真实存在的,即便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后代也不例外。清朝前期在授予爵位时尤为严苛,皇子们也未必能够被封为郡王,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仅能获得贝勒或贝子等头衔。
例如,曾随努尔哈赤征战天下的穆尔哈齐,他的孙辈已经沦落为闲散宗室;
阿巴泰战功赫赫,却终其一生仅封为不能世袭的郡王。
杜度在努尔哈赤时期即成为旗主,然而终其一生,他仍然只是一个不能世袭的贝勒。
这些人依然是皇室成员,而五大臣等其他满清权贵及立有战功的汉臣,他们的功绩实际上并不逊色于三藩之功。
乾隆时期的出征图
在他们看来,你吴三桂这些汉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居然能够世袭罔替,甚至还是真正的封爵。
为什么朝廷不愿意赐予那些在三藩能够继承的王爵地位呢?
另外,清朝对宗室实行严格管理,稍有过错便会受到爵位的处罚,有时仅因一次战败或言行失当,便可能失去爵位。
然而在三藩城,根据耿仲明收留逃亡者的原则,本应撤销王爵的头衔,然而多尔衮却决定让耿继茂继承王爵。
不怕严格,就怕一碗水端不平
因此,到顺治末年,三藩既能够永久镇守,又可以世代相袭,这让那些为清朝入关立下赫赫战功的宗室和功臣们情何以堪?更何况,宗室王爵们连封藩的资格都没有。
因此,这种做法导致三藩与满清固有的宗室爵位制度发生冲突,这会让他们的基本盘感到不公平。
永历政权灭亡之后,清朝不仅取消了三藩,还采取了类似孙可望模式的措施,通过几代世袭之后将王爵降为较低的爵位进行处理。
可以选择让宗室外出开设封地,同时对部分满汉功臣酌情授予王爵。
这样一来,清朝的宗室将会陷入和明朝宗室一样的困境,面临更多问题。
对一些满汉功臣酌情赏赐王爵
然而,清朝当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辅佐康熙的四位辅臣也未能意识到异姓诸侯王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反而继续容忍他们的存在。
三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深深扎根,对清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三藩再不撤,国库都快撑不住了
实话说,康熙或许可以容忍三藩的三个王府,但问题在于这背后还有几十万张嘴需要养活。
例如,三藩之首吴三桂,总领四镇兵马,麾下士卒超过三万。再加上这些士卒的家属及众多武官,总人数达到十几万。
每年,三藩必须向朝廷请求一笔巨额的白银军费,其中吴三桂要求的部分是五百万两。
除此之外,三藩地位超然,在境内垄断了商贸并私自征收关税,横行不法更是司空见惯。
朝廷不仅无法征收这些地方的税收,还需要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此外,三藩还享有一定的官员任免权,因此彻底成为一个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国家。
如此一来,如果再不撤销这三藩,每年白白送给他们千万两白银,谁知道他们是否还会继续增加赋税?到那时,究竟是增加还是不增加呢?
早在《六国论》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对付秦国就像是抱着一团薪火,薪尽火灭,却永无止境。
三藩的欲望只会愈发膨胀,当朝廷再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的下一步便是叛乱了。
尽管众人劝阻,康熙仍决意削减诸侯的权力。康熙的行动或许显得匆忙,但他已别无选择。
毕竟,随着西北准噶尔汗国的崛起,其图谋蒙古草原的野心愈发明显,漠北的蒙古部落也蠢蠢欲动。康熙若要出兵漠北,势必会给三藩带来可乘之机,趁乱发动进攻。
南北加西边夹击更惨
不如在准噶尔汗国尚未采取行动之前,先发制人削弱藩属势力,以防止他们联合起来。
实际上情况正是如此,三藩之乱平息不过几年,康熙便三度征讨噶尔丹。
因此,回到那个时候,康熙无论愿意与否,都必须采取削藩的行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如果允许三藩世袭罔替,会有什么后果?康熙:若不削藩,大清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