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今日热点 时事资讯
娱乐头条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 人文

《天龙》后期,虚竹的内力能拼过段誉吗?金庸早把答案藏在灵鹫宫

儿时与发小嬉戏打闹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的喊出各种绝招的名称,你一招降龙十八掌,他便来一招六脉神剑,只不过我们的出招也只是瞎比划而已,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咱们也没有“内力”呀,武侠世界中那些武林高手之所以强大,多数时候还是因为“内力”的存在。

(虚竹剧照)

谈及内力深厚之人,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莫过于,那《天龙八部》中的虚竹与段誉这两兄弟,那二人都是奇遇不断,几乎没怎么修炼武功,二人便已达到一流高手的水准,可见“内力”对于一位习武之人的加持是巨大的,不过这兄弟二人的内力到底孰高孰低呢?

一、逍遥三老之力

在多数人看来,那虚竹的内力是冠绝全书的级别,至少从明面上来看,他的内力值甚至是可以具体化的,就因为他吸走的是逍遥三老的内力。

在虚竹登场之时,谁也没能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和尚会是主角之一,直到他在段延庆的帮助下破解了珍珑棋局,进入了无崖子的密室,这才让人意识到此子未来不可限量。

虚竹拜师之后,无崖子传了他多少内力?原著道:“你身上已没半分少林派的功夫,还说是什么少林弟子?你体内蓄积有‘逍遥派’七十余年的神功,怎么还不是本派弟子?”

(无崖子、虚竹剧照)

等于此时的虚竹就等同于是无崖子,只是他对这内力的驾驭程度远不及无崖子。

而到了后来的西夏冰窖之中,虚竹又夹在天山童姥和李秋水中间,吸走了二人的内力。

原著道:“坚冰凝结,童姥和李秋水的内力就此隔绝,不再传到虚竹身上,但二人大半的真气内力,却也因此而尽数封在虚竹体内……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突然间全身一震,两股热气竟和体内原有的真气合而为一,不经引导,自行在各处经脉穴道中迅速奔绕起来。原来童姥和李秋水的真气相持不下,又无处宣泄,终于和无崖子传给他的内力归并。三人的内力源出一门,性质无异,极易融合,合三为一之后,力道沛然不可复御,所到之处,受封的穴道立时冲开。”

哪怕此时的天山童姥与李秋水已是功力大减,少说她们也有大半内力是归虚竹所有,逍遥三老的内力合在一起,虚竹怕是有将近二百年的内力了。

常人寿命不过百来年,古人能活七十的都少,如此看来,正常人自主修炼武功是根本达不到虚竹此时的境界的,段誉还能比他强?

二、灵鹫宫的对决

虚竹和段誉是结义兄弟,他们二位也都是宅心仁厚之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段誉和虚竹之间都很难爆发一次战斗,不过二人在原著中还真有过一次意外的交手,即是灵鹫宫中那次。

(段誉剧照)

原著道:“誉叫道:‘二哥,受小弟一拜!’推开椅子,跪拜下去。虚竹急忙还礼,脚下一软,向前直摔。段誉见他摔跌,忙伸手相扶,两人无意间真气一撞,都觉对方体中内力充沛,急忙自行收敛克制。这时段誉酒意已有十分,脚步踉跄,站立不定。突然之间,两人哈哈大笑,互相搂抱,滚跌在地。”

此时的段誉也已凭借那北冥神功吸走了十余位高手的内力,尽管那些高手的实力远不及逍遥三老,但段誉吸的重在数量多,所以二人此时是打成平手,谁也吸不走谁的内力。

不过此时的段誉武功尚未大成,也正因为如此,他在后来又有奇遇的情况下,内力自然是能超越虚竹的。

三、枯井中的奇遇

故事发展到西夏驸马大选的一节,段誉和那老冤家鸠摩智又重逢了,这一次他们是被困于一个枯井之中,那鸠摩智是因为强练少林武功而走火入魔,他发了狂般的扑向段誉,哪料段誉却将他毕生内力吸走。

(王语嫣剧照)

原著道:“鸠摩智猛觉右臂‘曲池穴’上一痛,体内奔腾鼓荡的内力蓦然间一泻千里,自手掌心送入段誉的头颈。本来他内息膨胀,全身欲炸,忽然间有一个宣泄之所,登感舒畅,扼住段誉咽喉的手指渐渐松了。他练功时根基扎得极稳,劲力凝聚,难以撼动,虽与段誉躯体相触,但既没碰到段誉拇指与手腕等穴道,段誉不会自运‘北冥神功’,便没法吸动他的内力。此刻王语嫣在他‘曲池穴’上咬了一口,鸠摩智一惊之下,息关大开,内力急泻而出,源源不绝地注入段誉喉头‘廉泉穴’中。”

鸠摩智可是被读者誉为“天龙四绝”之一的高手,实力不在萧远山、慕容博、萧峰之下,除了一个少林扫地僧,书中鲜有人能够在鸠摩智身上占得便宜。

(鸠摩智剧照)

当时在灵鹫宫一役段誉未吸得鸠摩智的内力时已经能与虚竹打成平手,后来又得鸠摩智这顶尖高手的内力,他的内力储备自然是要在义兄虚竹之上了。

当然,内力始终只是内力,习武之人能够驾驭它才是是否能将它转化成实力的决定因素,所以这里只能证明段誉的内力更深,而段誉不爱习武,未必能驾驭得住这深厚的内力,论实战能力,恐怕还是虚竹要更胜一筹。

每个角色的优缺点都很明显,这也是金庸故事的魅力所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天龙》后期,虚竹的内力能拼过段誉吗?金庸早把答案藏在灵鹫宫

分享到:更多 ()
来源:唐宋元明清 编辑:人文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