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简约时尚的现代风商铺招牌望进去,红砖黑瓦的原始老厂房映入眼帘,融入黄昏时分五彩斑斓的街景,在时光流逝中一点一点渗入历史遗留下的工业印记。
秋风乍起,吹起吴晖情感上的涟漪,“那3栋建筑就是我们贵州新华印务有限责任公司以前的老厂房,加盖了二楼。”他用力指向新印1950正大门对面的商业体。
贵阳市云岩区宝山北路新印厂,离喷水池不过区区数百米,背靠陕西路,是1950年成立的贵州人民印刷公司的生产区,1966年改名贵州新华印刷厂后,大家都叫新印厂,厂区门前的一条街还以此命名。贵阳人耳熟能详,不仅是因为这里位于市中心区域,更是因为在这里印刷的书刊报纸,走进过千家万户。
老印刷厂的文化和记忆巧妙地融入现代消费和休闲体验之中,新印厂这个工业遗址焕发新生。
一辈子与印刷机器打交道的吴晖,在新印1950找到了青春印记。
新印1950这片园区曾是贵州新华印刷厂的所在地,2020年经贵州省委宣传部批复同意打造文化创意园,由贵阳国贸进行整体运营。
吴晖的父亲是第一代新印人,从事铅活字排版。上班时,左手拿着原稿内容,右手在提前用铅、锑、锡合金铸成的活字中,按照字号大小和字体样式,一颗颗挑选出来排列成行。低头抬头间,“刀耕火种”里,就干了一辈子。“每天下班时,父亲的手都黑乎乎的,后来才知道那是被铅字染的。”
今年54岁的吴晖,从记事起就有关于新印厂的回忆。放学后他常过去玩,“看着两三米高、十米长的书刊轮转机在厂房里轰隆隆——轰隆隆——,我觉得好神秘,也感到敬畏,想着长大后要是能开这机器,会很酷。”
当时年幼的吴晖从厂房外的门缝看进去,这台“霸占”整间屋子的大型机械吸引着他的兴趣,也深深地隐藏在了脑海里。多年后,当他选择和父亲一样进入这个厂工作,他才突然回想起原来小时候的愿望成了真。
“当时,新印厂技校就是贵州印刷界的黄埔军校,许多人挤破了头都想来。”吴晖激动地比划着,报名时,学生从5楼一直排队到厂区大门口。1989年,他进入新印厂技校学习,三年后开始上班,从学工到助手,从机长到班长,他深耕彩印车间,主要印刷对质量和技术要求较高的书籍封面等。
虽然与父亲在一起上班,但干的活却天差地别。吴晖每天操作单双色印刷机、四色印刷机,“效率提高了很多,比如我父亲一小时能排500字,我一小时能印出5万张。”
看到曾经使用过的设备,吴晖激动地讲解并演示操作方法。
新印1950打造过程中注意保护原有面貌,原来的彩印车间等元素都得以保留。
随处可见原印刷厂设备机器等带有文化印记的展陈。
20世纪80年代初,北大教授王选成功研制出中文激光照排系统,彻底颠覆了传统印刷业。印刷行业从“铅与火”的时代,走向了“光与电”信息时代新纪元。
那是吴晖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每天乐此不疲穿梭在机械间,不停琢磨,怎么才能比别人印得多印得好。“每个机械都有自己的个性。”吴晖根据经验调节数值,通过微操作,改变零部件的咬合松紧程度以及压力等,找到最佳的点,以提高印刷质量和效率。
“一直没人超越。”吴晖有着自己的自豪,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厂里的先进个人,2010年,贵州首届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举行,他一举摘下第二名的荣誉。
就在宝山北路这一方小天地,省内中小学教材教辅、期刊图书及各类画册,在印刷机轰鸣的回声里,被生产出来,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播。吴晖印象深刻的是,他印刷过高考试卷,还有《故事会》《半月谈》《知音漫客》《家庭》《读者》等知名杂志。
时间在这座工厂内流得缓慢,但外面的城市早已按下了加速键。面临数字印刷和环境治理两大挑战,印刷业开始进入换档提质、转型升级的新发展阶段。
榫卯天台等特色空间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
新印1950打造了印刷博物馆,科普和展示印刷文化。
吴晖看到了当年他父亲在新印厂从事铅活字排版时用到的活字。
2020年,为满足生产所需,印刷厂搬到沙文高新区科技产业园,新印厂老厂房成为工业遗址。吴晖也离开彩印车间,退出生产一线转入设备部。
当时代浪潮涌来,他是有些担忧的,“毕竟学习能力在下降,体力也在下降。”在2021年进入贵州新华印务的办公室科员夏俊杰看来,年轻人更善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技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印刷技术向着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个性化定制和按需印刷,极大满足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印刷行业迈向“数与网”全媒体融合的历史性跨越。成为贵州出版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后,贵州新华印务也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并引进按需数字印刷生产线,实现印刷绿色化发展。
4年后,当新印厂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以文化与商业相融合的地标性特色文化创意街区形象。就像北京的798艺术园区、成都的东郊记忆一样,在老旧小区改造的时代背景下,老厂爆改获得新生。
城市展厅、1950广场、城市会客厅、共享自习室、梧桐大道、榫卯天台、东西集里等特色空间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印刷博物馆、原印刷厂设备机器等带有文化印记的展陈,巧妙地融入现代消费和休闲体验之中,“新”与“旧”在这里交织、碰撞。
老照片带吴晖回到以前的旧时光,他和父亲的一生,见证了印刷事业的发展。
吴晖说展出的书桌很像他读新印厂技校时用的。
干了一辈子印刷,吴晖对此有着深厚的感情。
“其实很多珠宝首饰品牌想要入驻,但是我们都果断拒绝了,为的就是避免商业气息过浓,要保持整体的文化特性。”夏俊杰参与了新印1950一、二期相关工作。
新印1950由贵阳国贸集团运营,国贸新印1950网络市场部经理汤玲彦介绍,5月25日正式开园以来,日均客流约3.5万人次。目前已有116家商户开业经营,带动营业额约2800万元。正是贵州高质量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贵州新华印务副总经理崔晓东将新印1950的成功总结为两个关键词——“老城区”“新印厂”,充分利用优越地理位置,以及通过文创反哺主业、延伸印刷产业链等方式打造。这个项目让老厂区焕发新生,为贵州新华印务带来了印刷业务的增长,更是在顺应时代积极转型中做出的有益尝试。
夜幕降临,吴晖还沉浸回忆里,“这就是以前的彩印车间”“这个书桌很像我们读技校时用的”……那是印刷工人的青春年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范朝权尹长东刘斌
文字/胡晓梅
图片、视频/周麟宇
实习生徐炜杰
编辑郭芳霞
二审黄茜
三审杨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贵州影像故事㉝ | 转型中焕发新生 ——新印1950的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