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王城”之所以神秘,是因为至今没有搞清楚是什么时间修的、又是谁修的?
望谟县桑郎镇桑郎村东北面约三公里,有一座古代城垣遗址,说是城,其实更像一段防御性的石墙遗址。据《黔西南州文物志》记载,遗址西侧临桑郎河(红水河支流),东北侧临油歪寨,北(背)靠古龙岭,前(南侧)临百丈深渊,地势十分险要。整个遗址今天主要保存的部分,是众峰之间上下蜿蜒千余米的城墙,城墙大部分砌石无存,残高一米左右,一些保存较为完整的地方,可以看见留有瞭望孔。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些砌石大部分被拆散,用于修建位于遗址下方的桑郎河水电站。在城墙遗址前的山腰平地上,还保存有一建筑平台遗址,长60米,宽40米,平台砌石用料相对比较考究。沿“之”字形石阶拾级而上,可达城门洞。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望谟县文化馆实地勘察,门洞前有炮位,残存一铁炮,已经被石乳凝固。今天,石垒的炮位还在,但铁炮已不知所终,仅留下一个又圆又深的孔洞。
桑郎蛮王城远景
关于蛮王城,流行两种说法。
第一种和夜郎有关。这种说法源于《兴义府志》的记载,其云:“夜郎国,或元之桑郎甲、渡邑亭,即庄蹻渡江伐夜郎处。元时名其地,曰郎堡。”此话的意思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夜郎国,位于桑郎和渡邑,元代称郎堡,是历史事件庄蹻讨伐夜郎的地方。
第二种说法,和蜀国丞相诸葛亮有关,即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的古战场。这种说法来源于桑郎河西岸的北坡山,这座山又被老百姓尊称为孔明山,其顶部有石柱可插旗,称为孔明旗杆,至今仍然是桑郎布依族同胞每年祭山祭祖的地点。
两个说法都有来源,但从常规文物和建筑学的角度看,无论是石墙的砌筑方法还是风化程度,都不可能达到东汉末年的三国或更为遥远的夜郎时期。
清末桑郎布依族文人韦清兰,写了一首《叹望谟蛮王城》,云:“乱峰颠上一荒城,念说蛮王旧有名。战马不嘶人已殁,月明刁斗静无声。”这是已知描写蛮王城较早的诗词,但诗词中的蛮王是谁,依旧还是茫无头绪。
所谓“蛮”,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南方土著民族的总称。唐代实行羁縻管理,《旧唐书》对贵州至广西北部地区的土著,有东谢蛮、西赵蛮等记载,同时有“稻粟再熟”“依树为层巢而居”等记录,这与今天南盘江及红水河两岸的布依族、壮族(语言相通,均属壮傣语支)喜种水稻、居住吊脚楼的特点大致吻合。北宋时期,广西土著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其手下“四大寇”占据泗城(今广西百色市凌云县),并在城周山峦修建营房、哨卡、城墙等,依险自守,称为东、南、西、北四蛮王,目前尚存东、西两座蛮王城遗址,但遗址的面积和规模,相较桑郎蛮王城要小。起义被大宋名将狄青扑灭后,狄青留下部分兵力镇守广西各地。南宋时期,朝廷自顾不暇,这些守军逐渐脱管,形成自给自足的局面。至元代,当年参加广西平乱的岑氏一族,在泗城开设土府,并长期把持,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司统治体系。
桑郎蛮王城(西北向东南)
随着岑氏土司的做大做强,其势力范围从红水河以南的泗城地区,逐步扩展到红水河以北的望谟、册亨、贞丰、罗甸等地。驻守桑郎的土司,正是岑氏的同乡旧部,来自浙江余姚地区的王氏。其以桑郎为中心,管辖桑郎河两岸的昂武、麻山、纳夜、渡邑等地区,这一带属北盘江下游,而北盘江中游即今贞丰县一带,为黄姓土司控制,因此历史上有“上江黄,下江王”的说法。岑、黄、王三姓,均不是土著,但因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区,便逐步融入地方土著,这就是今天这一地区此三姓氏多为布依族的原因。
泗城土司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并不复杂,即亭目制。土府下设若干甲,每甲下设若干亭,首领称为甲首、亭目,均为世袭,换个容易的理解方式,甲就相当于乡,亭就类似于村。因此直到今天,这一地区的村寨,含有亭的地名比比皆是,譬如中亭、油亭等等。当时桑郎甲下设约十四五亭,相当于今天一个比较大的乡镇。作为王氏土司管理一个“乡镇”的手段之一,就是修筑垣墙,这样可以有效抵抗外部势力的干扰,保境安民。这很有可能是蛮王城较早部分垣墙修建的原因。具体时间,猜测为明代中晚期,并且垣墙有扩建加固修筑的后期痕迹和趋势。
据莫健《桑郎土司》一文介绍,王氏土司从元至正十年(1350)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其统治桑郎的历史才完全宣告结束,整个时间跨度达600年。其统治桑郎时期,受影响最大的一次,是清雍正四年(1726)改土归流,时任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土司世袭制度。次年,泗城土司岑映宸职务被革除﹐其所属的桑郎甲,被划归南笼府的罗斛州判(今罗甸县)。改土归流后,王氏土司势力受到一定程度削弱,形成与清政府土流并治的局面。当然,就桑郎土司来说,历史并没有记载和清军发生大规模冲突,因此在此期间,似乎没有加固修建防御性城墙的必要。但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清咸同时期,贵州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起义。桑郎地区也不例外,清咸丰五年(1855),下江苗族人民发动起义。据记载,义军还曾一度攻下桑郎,并焚烧土司庄园。这一历史事件,应该是蛮王城加固扩建的原因,就是用于临时性的躲避或抵抗苗族义军。一是从蛮王城往下俯视,桑郎及周边屯寨尽收眼底,具有很好的预警作用。其次是望谟县文化馆曾经实地勘察,发现铁炮,而铁炮属于咸同时期的常规装备。如果这个设想不错,那蛮王城修建始于明代,最初是王氏土司的家族行为。清咸同年间的扩建加固,则是清廷的政府行为,这与其规模较大是相称的。出资者则包括以王氏土司为首的地方大小甲首、亭目和富户。至于为何叫蛮王城,则是受到广西土著的影响,目前凌云县就还有两座蛮王城,柳州也保存有一座蛮王城。
桑郎蛮王城石墙
最后是关于遗址前山腰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平台遗址。相比石墙,平台的砌石更加规整,石质明显较好,据说还有大理石。王氏土司能够统治桑郎600年,征服与笼络是一种方式,但对民众长期的教化似乎显得更为重要。清乾隆时期,因为皇家的推崇,历朝历代都倍受敬仰的诸葛亮被神话到顶峰,自然而然被土司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引入桑郎,这就是桑郎至今保存有一些孔明遗迹和传说的原因。据《桑郎土司》介绍,在过往的风俗中,桑郎每年祭祀孔明时,要杀一头水牛,祭祀七星桥时,要杀一头黄牛。故笔者推测,山腰的建筑平台,可能为桑郎历史上的祭祀之地,其修建的时间,要晚于最早的垣墙遗址,但又比咸同年间加固扩建的城墙略早。
主创:龙虎
一审:罗玉时
二审:秦丽
三审:金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多彩贵州·文化瑰宝】探访望谟桑郎蛮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