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重庆频道
刘政宁姚於
奉节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全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超过1500处,数量居重庆市之首。强度大且落区重叠的强降水,极易诱发危岩崩塌、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如何建立“气象屏障”防治三峡危岩地灾,守护三峡库区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4年汛期之际,人民网记者跟随气象工作人员走近三峡腹地,探访这些特别的“气象眼”。
为什么要建?需要数据以评估危岩地灾险情
什么是危岩?指没发生崩塌但具备发生崩塌的主要条件,且已出现崩塌前兆现象的岩体。
“危岩最大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对长江航运安全的影响上。”奉节县气象局局长左燕丽说,尤其是瞿塘峡和巫峡内的危岩和滑坡,对航行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据估测,危岩、滑坡发生险情后导致的涌浪,最高可达20米左右,其危险系数之高可想而知。”
“实时获取危岩点附近的气象数据,如降雨量、温度、土壤湿度、风速等,是评估危岩地灾险情的重要参考。”左燕丽介绍,尤其雨量较大时,地灾防治部门可根据数据进行会商和预判,及时发布地灾预警信号,助力风险管控,提升预警能力。
危岩气象观测站。重庆市气象局供图
“对于地灾防治而言,这些危岩地灾防治气象观测站就是获得重要情报的‘气象眼’。”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琦介绍,通过观测站,可以获得关于危岩的更加精密的气象监测数据。“这些数据对三峡危岩地灾点的实况监测、气象预警预报、危岩气象风险预警等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可以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如何建?他们肩扛背挑将设备带到了绝壁边、悬崖上
面对这样的情况,建立完善的危岩地灾防治气象防治体系刻不容缓。2022年底,气象部门开始着手这些危岩地灾防治气象观测站建设,但工作人员很快面临了难题。
“这些危岩隐患点全部分布于长江两岸,山路狭窄崎岖,荆棘丛生,深沟险壑。有些危岩点,我们过去单程就需要徒步近两个小时。”奉节县气象局副局长杨强曾参与多个观测站的选址建设,如何搬运设备是他们当时最难的工作。
古栈道危岩气象观测站建在半山腰,站在这里可以俯瞰瞿塘峡,青山相伴,风光优美——但来到这里的路却很险峻,山路旁就是悬崖,呼呼的风往往会吹得人头发凌乱。杨强说,这是建设最困难的一个观测站,选址点位没公路,只能靠人工搬运设备。
观测站配备了围栏、太阳能板、标校雨量器、采集器、传感器等气象监测设施。“这些设备,都靠我们肩扛背挑。”杨强说,工作人员先结合地图和无人机航拍图选址,建设启动后,有路的就用车来运,没路的就靠人来扛,“有的地方没路,就只有自己开路。建成后,工作人员每次巡护,往往是坐车、步行、乘船和无人机巡查‘全都上’,大家开玩笑说,这是‘海陆空’都集齐了”。
而今,在重庆气象“四天”系统里,这些“气象眼”位置一目了然——它们或建在人迹罕至的山顶,或建在深沟险壑中。“去年以来,奉节县已组织完成30个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气象观测站建设,实现对威胁长江航道安全危岩地质灾害点气象监测全覆盖”,左燕丽说。
坳口风箱峡危岩气象观测站,悬崖边的北斗面场景形变监测雷达,正对着江对岸的吊嘴危岩——这也是瞿塘峡最大的危岩之一。“这个设施是我们今年最新投用的,结合北斗系统,可以对对面危岩进行立体监测。”重庆市气象科研所高级工程师陈志军介绍,气象部门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并结合“气象眼”的土壤湿度、温度、降雨等数据,更好地监控危岩变化,旨在让地灾造成的破坏达到最小程度。
北斗面场景形变监测雷达。姚於摄
建成后如何用?显著提升了应急响应能力和效率
建成后的危岩地灾防治气象观测站,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左燕丽列举了今年7月初一场强降雨的避险案例:
7月4日,收到气象的强降雨预警后,奉节县红土乡红土村根据应急“叫应”,紧急撤离多名地灾点群众,最终成功躲避泥石流——该地灾点发生坡面泥石流,经初步核查,坡面体量约6000余立方米,若不及时撤离,后果不堪设想。
“这些数据是我们守护三峡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证。”左燕丽介绍,目前,奉节县探索“一户一策”灾害精准防御试点,收集整理了小流域山洪、地灾风险隐患点和受威胁群众的基础数据以及应急处置相关信息,建立了“气象预警+行业部门+属地乡镇(街道)+基层网格员+受威胁群众”的应急行动响应体系,提高了灾害精准防御的有效性。
气象观测站。姚於摄
“我们通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渝快政、微信、手机短信等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建立直达地灾隐患点周边群众和群测群防员的预警发布体系,第一时间对其发送预报预警信息,确保信息覆盖到每一位可能受影响的人员。”
左燕丽介绍,相关监测预报预警产品还会通过部门联动的形式,发送给长江奉节航道处、重庆奉节海事处、奉节县港航海事事务中心等相关部门,有助于航运部门制定更合理的航行计划和安全管理策略,保障长江航道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护航长江三峡黄金水道。
“气象部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点的实时监测,对防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奉节县海事处副处长宋文国介绍,气象部门与海事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打通了预报预警信息到船舶的“最后一公里”,海事部门可以及时向过往船舶发布相关气象安全预警信息。观测站获取的数据也可以与应急资源数据整合,为处理危岩体突发事件提供更加全面的应急数据支持,显著提升了应急响应能力和效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守护三峡安全 他们在悬崖间建了几十个“气象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