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今日热点 时事资讯
娱乐头条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 娱乐

蒙吉的电影中配角人物的搭配

文|青史闪光芒?——【·前言·】——?

在蒙吉的电影里,人物设定既简单又挺有内涵。电影里除了精心打造的主角,还通过勾勒的方式展现了一些很有特点的配角。所谓配角,就是在电影里不是主要人物,是以衬托和协助主要人物为存在目的的人或物。

配角能分两类:主要的配角和次要的配角。不一样的主题得配不同的配角,这常常能给出细节,还能把环境塑造得很真实。而且配角通常都有着差不多的思想境界和认知水平,配角群体的存在跟电影主题有一种微妙的互文关系,从侧面让电影主题更深刻了。

?——【·提供信息的背景人物·】——?

蒙吉的电影里出现的人物没几个,情节紧扣事件本身的发展,基本没什么“闲笔”。这样一来,观众就能看出,蒙吉特别会凭借一个个没啥特点的小配角的动作或者台词,描绘出事件之外的广阔天地。这明显是蒙吉特意安排的,既能让情节高度连贯又很集中,还能把要传递的信息用小细节展现大道理的办法表达出来,也对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做了一番描述。

在《四月三周两天》里,由于事件特别集中,配角出场的时间短,人数也少。他们的出现,老是通过不经意的细节,给观众展现影片所呈现的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缩影。

在宿舍开小超市的同学、在旅馆前厅卖香烟的黑市贩子、街景中商店门口排长队买物资的行人,这几个角色凑一块的细节,显示出当时物资稀罕,人们只能通过不正常的办法来得到。

洗澡时有同学跟奥蒂利亚提醒:“女校监讲你的经期迟了两周,下次去得带上医生证明”,

这表明当时有人在管着她们的生育权利和月经自由,跟电影里堕胎的主要事件是对应的。

奥蒂利亚去阿迪家吃晚饭的时候,来了一群以阿迪父母带头的高级知识分子。从他们聊天的内容能看出一些社会现象,像“买一斤肉得排队三个小时”,“已婚的学生能加0.5分”。这些上层社会阶层讲的情况跟其他配角展现的真实状况是相符的,他们话语反映的想法代表着另外一部分社会想法,对主人公又形成了一层压制。

《山之外》对世俗世界呈现得比较少,主要活动都在山里的修道院。借由几个配角的出场或者他们的交流,能让观众对影片里的世俗世界清楚些。

比如说雅丽娜住院那会,她隔壁床是个包得密不透风的患者,从护士跟修女的聊天里,晓得那是个十五岁的小姑娘,因为晓得自己怀孕就跳楼了,等镜头第二天又扫到这个床位的时候,床上已经没人了。

在片尾,两个警察正在谈论最近出现的一个案子:有个男孩把自己老妈捅死了,还把照片放到网上……蒙吉就用了没多少镜头和台词,就把山外边的世界大概描绘了一下。年长的人翻山越岭去偏远的修道院做礼拜,年轻的孩子不是成了罪犯就是受到伤害,这样的世界跟修道院一样,让人没啥盼头,心里发懵。

p>

?——【·深化主题的平面人物·】——?

这些配角大多是社会生活里常见的角色,像大学隔壁寝室的朋友、旅馆前台的人、旅馆管事的人、护工、医生、警察之类的。他们可能连名字都没有,长相和职业各不相同,没什么特别的个性,很难被观众留意和记住,在片子里也不怎么重要。

有趣的是,要是把蒙吉的几部作品放一块看,那些单个看没啥个性的人,在不同影片里展现出了差不多的神情、性格、认知程度和精神状态,还让观众有了特别的审美体验。

在《四月三周两天》里,两个女孩一直遭受着强权带来的损害,就连旅馆的前台和接待员都成为了她们得去讨好的权力方。那两个旅馆前台态度傲慢又冷淡,奥蒂利亚不得不恳求他们,甚至还得报告自己的行踪,交代自己的隐私,就为了求得一点宽容。

在《山之外》中,雅丽娜进了医院,遇到个觉得祈祷比住院更顶用的男医生。她被绑在十字架上死了以后,抢救她的护工好心没好报,急救医生宁可打电话聊玩具,都不肯给她抢救。山里的日子黑暗,山外的日子也让人受不了。这种人物设定和电影主题形成了一种巧妙的互文,使电影主题的表达更灵活、更有层次。

值得说道的是,虽说每部片子里的配角都不一样,不过很容易就能发现,在蒙吉的电影中,医生和警察一直都是一类配角。在蒙吉的镜头里,观众看到的是真实的罗马尼亚社会,既没被美化,也没被丑化。

然而医生和警察这两种有“权力”的职业,好像更让导演讨厌。他们每次出现都是民众遭遇危险的时候,可对待来求助的人,他们不仅不专业,还特别冷漠。他们有着人道和执法的权力,却都变成了暴力的代表,趾高气昂地夺走更多普通人的权利。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把人物分作了圆形和扁平两类。扁平人物主要的特点是:照着一个单纯的理念和性质给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人物性格单一,没什么多面性和复杂性。像电影里作为配角的医生和警察,展现出来的性格形象都挺单薄,属于典型的扁平人物。

但由于其职业特殊,本来得救死扶伤、惩恶扬善,对遇到难处的普通百姓都该是关怀和解救的角色,可其冷漠、毫不关心的样子形成了一种反差。这让社会人情冷淡、彼此无情的这种形象塑造更深刻了。

这些配角人物所处的人文环境麻木又无情,早就和灰暗的社会大背景合为一体,连正常的情感体验都没了。所以,主人公碰到不公、受到伤害时,从别人那根本得不到安慰,一直都是孤零零的。导演的批判借配角群体,直接指向了社会,因为有配角群体,主题意义挖掘得更深了。

?——【·作为参照的静止人物·】——?

蒙吉特别会通过主题把人划分成对立的群体,简单又巧妙。在《幸福在西方》里,以国界线作标准,把人分成了三类;《四月三周两天》中,凭借性别区分了两对关系;《山之外》依靠信仰与否区分了两类人;《毕业会考》用准则来划分,描绘出了两种人。这些人在影片中都存在对比关系,而故事的发展其实就是对立的人们强弱转变的过程。

有趣的是,影片里有静止人物。“静止人物的特征是,用不变的性格去应对多变的社会生活。他们一露面,性格就差不多定了,既不受他人影响,也不因环境变化而变化”。

静止人物一般会在展现时间跨度较大的作品里出现,可蒙吉的电影时间跨度不大,所以蒙吉就让他们在事件的不同阶段现身,用固定动作表现其性格,给故事弄个参照体。在《幸福在西方》中,幼儿园的孩子们一次次通过唱歌在每个重要场合出现,提醒看的人这个国家的下一代在看着成年人的世界,也见证了身边的人从不想离开罗马尼亚到出国的转变过程。

在《山之外》里,那些修女在雅丽娜死亡这件事上,既是见证者,又是帮凶。在她死之前和死之后,一直都特别虔诚,对神父和上帝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方面体现出她们的盲目和被洗脑教化了,另一方面也衬托出薇琪塔觉醒是多么艰难。而在世俗世界中,导演还设定了一个类似的静止人物,就是欧努特。

欧努特在片子里,被薇琪塔带着去医院看生病的妹妹雅丽娜,还被带去修道院住,也同意神父给雅丽娜做驱魔仪式。他一直动作迟缓,神情没啥变化。别人让他干啥,他就麻木地接受,想都不想就去做,一点自己的想法都没有。

这能反映出俗世里某些人的精神状况。在《毕业会考》里,导演把罗密欧的妻子玛格达设定成了一个静止人物。她跟罗密欧年少时由于对齐奥塞斯库政权的统治不满就一起出国生活,后来齐奥塞斯库政权倒台了,他们又回到罗马尼亚,盼着靠自身努力改变这个地方,给祖国出份力。

结果就因为自己太正直不搞关系,就算有才华也只是被安排在图书馆干闲差,玛格达看清了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就得按他们定好的规矩来,一腔热血就这样被消磨掉了。

在女儿伊莱扎毕业会考这件事上,玛格达一直都坚决反对破坏规则、违背原则。就算跟罗密欧为此吵了好几回,她也没改变主意。而罗密欧呢,在医院工作多年一直兢兢业业,坚守自己的原则,照理说该和玛格达态度相同的。

从一开始还算努力,到慢慢放松懒散,最后干脆自甘堕落,付出了代价,变成了年轻时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在这里,玛格达这个没什么变化的人物,作用就是一点点衬托出罗密欧的走偏。这种构建人物的办法,不只是跟外人做对比,更是和过去的自己做对比。能让看的人清楚明白,一个坚持的理想主义者在这儿有多艰难,一个坏掉的理想主义者又是怎么被这地方一步步给同化掉的。

?——【·结语·】——?

蒙吉的电影在视听语言方面创新程度不咋高,故事也不是那种特别惊人、从来没听过的。不过呢,他一直不断在实践里提高,用最恰当的电影语言来讲故事,把现实主义风格的故事演绎得很完美,这两者融合得很好,让导演有了自己独特的影视风格,也因此成了名导,这种经验我国的电影从业者值得学学。

?——【·参考文献·】——?

[英]迪娜·约尔丹诺娃写的《东欧电影(上)》[J],由李小刚翻译,发表于《世界电影》2002年第2期。[英]迪娜·约尔丹诺娃写的《东欧电影(下)》[J],由李小刚翻译,发表于《世界电影》2002年第3期。[美]埃玛·威尔逊写的《<四月三周两天>:一部“堕胎影片”》[J],由曹轶翻译,发表于《世界电影》2008年第6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蒙吉的电影中配角人物的搭配

分享到:更多 ()
来源:90年代互联网虫 编辑:娱乐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