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让国产汽车“看得更清晰”,家电家居因它而更智慧
它能帮忙“照看”大棚里的农作物,在海内外实力圈粉
它赋予电力设备“感知”能力,提前预测设备故障并采取相应维护措施
三优光电生产线。(厦门日报记者张奇辉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林露虹)驾驶室空无一人,方向盘自动转圈——最近,在国内多座城市落地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火了。自动驾驶的背后,离不开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大量传感器的默契配合,它们好比汽车的眼睛和耳朵,能够精准感知周边环境。
在厦门,已有传感器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而将视线拉开,厦企打造的传感器方案早已应用于生产生活多个方面,或跟随无人机上天,或潜入水底助力水资源改善,甚至于看似平平无奇的养牛,也有厦门传感器的身影。
我市传感器企业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全力奔跑,改变你我生活。且看小小传感器铸就的大大竞争力。
创新的它在前沿领域大展身手
“从去年开始,我们在汽车传感器领域进一步加大了投入。”总部在厦门的矽杰微电子是一家专注于毫米波雷达芯片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董事长卢煜旻介绍说,公司的毫米波雷达已进入国内汽车厂商的供应链,相关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感知传感器,毫米波雷达具有高精度测距测速、穿透力强、抗干扰能力强和体积小巧等优点。早在2017年,矽杰微就开发出了第一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集成度24GHz雷达SOC(系统级芯片)。目前,矽杰微已拥有一系列的24GHz和77GHz的毫米波雷达芯片。
“说起汽车上的毫米波雷达,可能多数人会想到前向雷达和角雷达。这几年,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毫米波雷达还逐步应用于驾驶舱,相较摄像头来说,更有利于隐私保护。”卢煜旻举例说,在驾驶舱中,毫米波雷达可以感应车内人体特征,避免将儿童单独留在车内;再比如,应用于自动车门感应、“后备厢一脚踢感应”等。
卢煜旻说,随着近些年芯片发展、相关成本下降,毫米波雷达逐渐从车用向消费级应用场景拓展。同时,人工智能应用的爆发带动了传感器智能化进程的加速。矽杰微电子也紧跟这一趋势,紧扣国产化、智能化的主线,推动毫米波雷达在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慧家电、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落地,合作客户包括海尔、美的等知名企业。
同样得益于技术的积累,三优光电于近年迎来了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的厚积薄发。
“我们在2019年突破了温度锁波技术,使激光器的波长锁定范围在正负30皮米,这为后续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三优光电副总经理、技术总监江天介绍,三优光电专注于1550nm(纳米)激光雷达,种子源、APD等激光雷达关键部件产品已进入蔚来汽车的供应链,应用于蔚来汽车全球首款量产的1550nm激光雷达。
江天进一步解释说,激光雷达是通过发射激光束来探测目标的位置,三优光电研发的车载激光雷达产品有两大作用:一是提供光源,二是把光收回来后,将光信号转为电信号。
除了技术的创新之外,三优光电还从工艺流程入手,提升激光雷达产品品质。今年7月19日,三优光电在同翔高新城新投建的产业园投产。园区内设有自动化生产线、芯片实验室、智能车间管理系统等,通过芯片自研开发与后端生产的有效配合,提升产品良率,降低生产成本。
百变的它在各行各业当好帮手
事实上,传感器早已不是“高大上”的专属。作为“电子五官”、数据的入口,传感器“刷新”着各行各业。
在青海某牧场,数千头牦牛耳朵上挂上了来自厦门的智能化耳标——拇指大小的耳标内置了传感器,记录着牛每日运动情况、体温等指标。
“如果哪天牛走的步数少了,说明健康可能出了问题。”提供技术方案的厦企感易通董事长林立说,有了智能耳标,工人无需在场值守就能知晓牛的状况。这些耳标好比身份证,将伴随牦牛一生,记录牦牛的日常,为精细化养殖提供有力支撑。
在国内和海外多个国家,厦企四信通信的数字大棚解决方案凭实力圈粉。依托四信的数字化平台,大棚内的温度、湿度、水分等关键数据,经由传感器设备的精准捕捉和传输,汇聚至后方“大脑”。这种智能监测、可视管理的模式,能更好地对农作物需求作出“回应”。
在某知名茶企,厦企复眼科技打造的茶叶除杂质系统“独具慧眼”,能够从小小的茶叶叶片中,精准识别各类杂质。研发人员说,他们依托视觉传感技术,结合自研的算法,将AI调教成“高手”,可避免因人眼疲劳引起的漏检,并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今年6月举行的第二十二届海创会上,厦企博意达展示了超声波多普勒流速流量仪、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等多款产品。工作人员介绍,这些产品实现了全程的高中低速测量且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所测的数据对于洪水预测、水资源管理、河流生态研究以及河道工程规划等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一个个切面,印证我市传感器产业的活力。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培育了信达物联、乃尔、智恒等一批在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同时厦企在工业生产、农业、智慧城市、智慧海洋、安防、智能家电、电力、医疗等多领域都有标志性的项目落地。
专业的它为多种场景定制服务
聚焦细分赛道做精、做深,是厦门传感器产业发展的鲜明特点。不少厦企将应用场景视作生命线,围绕特定行业、特定需求锻长板。
断路器触头诊断仪,绝缘健康监测仪,智能除潮器……在潞铠科技展厅,能清晰地看到传感器如何助力智慧电力全生命周期管理。
“过去电力设备的检测主要依靠工人的经验,有了传感器,就赋予设备‘感知’能力,提前预测设备故障并采取相应维护措施。”潞铠科技执行董事徐向东介绍说,他们主要为电力、工业、交通和基础设施等行业量身定制电力产品升级改造及增值服务。
潞铠科技的创始团队在电力行业深耕多年,对应用场景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在徐向东看来,这恰恰构成了他们的优势——直接面向应用场景,而不是先有技术,再找场景嵌套。“智慧电力管理是很细的一个场景,但只要打通了,就有生命力。”
四信集团是业内领先的物联网设备及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从通信传输起步,逐步拓展至传感器和各类终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其对应用场景的重视,从组织架构可窥见一斑。
“我们旗下有十家子公司,比如四信通信专注做通信板块的应用,四信电力就聚焦智慧电力,四信数科则专注于做AI+工业互联网、AI+数字农业。”四信数科CEO张志坤介绍说,各子公司以专注铸“专长”,其中,四信通信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传感器种类繁多、场景碎片化,这样的行业特点决定了不可能有哪家公司把所有领域都吃透,而是各家企业在各自生态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张志坤说,除了练好内功,他们还注重与行业龙头合作,变“单打独斗”为“抱团攻关”,借力龙头企业的优势开拓市场。
从事传感器行业多年,感易通董事长林立同样对细分领域应用场景的开拓感触颇深。“场景的碎片化,意味着任何细分领域都蕴藏着机会。我们基于软硬件技术和市场方面的积累,一方面打造了智慧环保、智慧物流、智慧园区等标准化产品;另一方面,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链接】
专业孵化器为企业“加油助跑”
尽管在细分领域有亮眼表现,但我市传感器企业多数规模不大,自主创新研发实力整体偏弱。如何在锻长板的同时,引导传感器企业补短板?在这方面,厦门火炬物联网专业孵化器(以下简称“火炬物联”)做了一系列探索。
作为物联网传感器领域的国家级专业孵化器,火炬物联的产业孵化规模31.8万平方米,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引进、孵化企业298家,培育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3家、厦门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4家。
火炬物联负责人陈德加介绍说,孵化器从建强创新链为切入点,一方面联动宸鸿科技、微亚科技等领军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以大带小”孵化实践,另一方面搭建闽西南工业仿真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帮助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同时,火炬物联设立了厦门火炬智能传感器产业投资基金“知博创智”,基金总规模为10亿元,首期规模1亿元,为传感器相关企业“加油助跑”。
为了汇聚更多创新资源,在厦门市、厦门火炬高新区的支持下,火炬物联与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SIA)携手,打造SIA厦门分联盟。该分联盟自2022年10月揭牌以来,积极推动我市传感器行业产、学、研、用跨界互动。
【记者手记】
厦门传感器企业应形成差异化特色
厦门传感器企业总体给人的印象是“小而美”:规模小,聚焦特定领域深耕,形成自己的优势。
但是,规模小的另一面是“难以抵御大风大浪”的尴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中小企业因体量和技术局限,处于产业链依附地位,应对风险能力较弱。业内人士呼吁从企业的痛点、难点入手,出台更加精准、全面的支持方案。
而横向对比国内传感器产业发达的城市,我市传感器企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下游,以应用系统和解决方案为主,上中游企业数量较少,同时在智能传感器等新兴赛道还未有龙头企业。
对此,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朱佳骐认为,厦门传感器产业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结合地方特色与优势产业,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特色。譬如,厦门正在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新能源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传感器相关需求,这无疑为传感器产业培育新动能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和突破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厦门传感器企业深耕特定领域 产品海内外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