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今日热点 时事资讯
娱乐头条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 人文

李建成是太子,常随李渊历练,咋还是败给李世民

一、李建成为何能成为太子

李渊进入长安后,特别是做了皇帝以后,有意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不是偶然的。有的学者怀疑,李渊对李世民说:“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并不真实。其实,这是误会。从太原起兵前后到做皇帝的过程中,李渊的倾向性已很明显,他竭力促使李世民的成长与发展,当然是有目的的。

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渊做了皇帝,六月一日,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七日,立李建成为太子。从这个过程看,可能是李渊为了实现其诺言,先欲立李世民为太子,因李世民“拜且辞”,故而改为尚书令,所以,7天后才立李建成为太子,是合情合理的。

“拜且辞”,绝非李世民的本意。其所以如此,首先,是嫡长子继承制已成为传统,唐初的史学家批评隋文帝说:“听哲妇之言,惑邪臣之说,溺宠废嫡,托付失所。灭父子之道,开昆弟之隙,纵其寻斧,翦伐本枝。”这就是说,隋文帝更换太子导致杨勇、杨广兄弟不和,最后形成大祸。这一点,高祖决不会忘记。高祖刚死不久,李世民就迫不及待地要看《起居注》和《国史》,最后又要史官按他的意思修撰《实录》,主要也是害怕史官如实记载他杀兄夺嫡之过。

宋代史学家范祖禹也说:“立子以长,不以有功,以德不以有众,古之道也。/"由此可见,被视为“古之道”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早已深入人心。况且,这时李建成已取得了“世子”的称谓,实际上就是预备太子。因此,李世民在自己的条件还不是十分优于其兄时,自然不敢轻易去做太子。其次,是因为李渊虽然做了皇帝,但其势力范围仅限于汾水流域和渭水流域。

就这样一些局部地区,汾水流域还受到刘武周和突的威胁,渭水流域也随时有被薛仁杲进攻的可能。这就是说,高祖的地位还不巩固,还没有被视为是全国的皇帝。皇帝的地位如此,太子的地位当然也不像后来那样重要。

同时,削平群雄、统一全国,必须继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力量,壮大自己,正可为最后夺取太子地位创造条件。颇有政治眼光的李世民,决不会意识不到这一点。从高祖方面来说,既然仅有局部地区,距离做全国的皇帝当然还任重道远,还需要建成、世民共同拼命出力,还不能明显地偏袒一方。因此,高祖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在李世民“拜且辞”以后,立李建成为太子是可以理解的。这时,李世民也被封为秦王,李元吉被封为齐王。再者,从太原起兵到夺取长安,李建成也同样战功卓著,甚至高于李世民。

李世民既非嫡长子,也不具备凭实力、依功劳而为太子的条件。这一点,最为重要。

二、李建成的为人和能力

在统一战争中,李建成处于配角地位是否与其为人及其才能有关呢?

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在各种古籍中,对李建成的看法多有偏见。《旧唐书》作者说“建成残忍,岂主鬯才。/"又说:“建成、元吉,实为二凶。”《新唐书》作者说:他“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政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侠。“司马光也认为他是“庸劣”之辈。这些评论,都是受了许敬宗奉命修撰武德、贞观实录的影响,实际上李建成并非无德无才的“庸劣”之辈。

大业十三年(617)六月,李渊决定进攻西河(今山西汾阳),命建成、世民率军攻取。他们二人共同表态说:“儿等早蒙弘训,禀教义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坠。家国之事,忠孝在焉。故从严令,事须称旨。如或有违,请先军法。”

他们这样说,是因为当时“义师初会,未经讲阅,大郎(建成)等虑其不攻,以军法为言。/"在行军途中,建成、世民,“一同义士,等其甘苦,齐其休息。风尘警急,身即前行。”

军纪也非常严明,严禁军士扰乱百姓,结果是人心所向,“将士见而感悦,人百其勇。”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与士卒同甘共苦,而且又奋勇前进,最后攻取西河。这样有志气,有信心取得胜利,而且又表现出智勇兼备的将军,和“庸劣”的含义显然格格不入。

大业十三年(617)十月,李渊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根据安排,建成所部负责从东、南两面攻城,世民所部负责从西、北两面攻城。

十一月九日,军头雷永吉等从景风门附近登城,突入城内。景风门是皇城东门,属于李建成部的进攻范围。非常明显,在攻取长安时,李建成的军队虽然少于李世民,但却取得破城的首功。如果说在指挥作战方面李建成决不亚于李世民,是有根据的。

武德元年(618)正月,李渊以唐王的身份命“世子建成为抚宁大将军,东讨元帅,太宗为副,总兵七万,地东都。”另有记载说:“唐王以世子建成为左元帅,秦公世民为右元帅,督诸军十余万人救东都。”二者的记载虽然不同,但都可以说明建成与世民在军事上的地位相当,甚至建成还高于世民。这足以说明,从太原起兵到攻克长安,李建成的军事建树相当可观。如果他连吃败仗或屡攻不克,这时是不可能再被重用的。

镇压刘黑闼起义,李建成也相当卖力。当时,建成与世民的矛盾已经明显,所以,他接受王珪与魏征的建议,请求去平刘黑闼。正好是刘黑闼又借兵于突厥,卷土重来,连胜唐军淮阳王道玄、原国公史万宝所部以后,李元吉也招架不住的时候。

李建成“督兵进讨,频战大捷”。最后,穷追猛打,迫使刘黑闼走投无路,彻底失败。在这次作战中,李建成对“获俘皆抚遺之,百姓欣悦。贼惧,夜奔,兵追战。黑闳众犹盛,乃纵囚使相告曰:褫而甲还乡里,若妻子获者,既已释矣。/'众乃散,或缚其渠长降,遂禽黑闼。”李建成对刘黑闼,既有军事镇压,也有政治上的分化瓦解,这种软硬兼施的手段,能够取得胜利,正反映了李建成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关于李建成的政治、军事才能,决不仅表现在这些方面。由于玄武门之变中的失败,他的所作所为被史书所歪曲或掩盖者必然不少。根据许敬宗褒世民贬建成的原则,李建成的功绩与才能是不可能被史书全面记载的。

同样的道理,李建成的为人也需要认真考虑。李建成刚做了太子,万年县法曹孙伏伽就向高祖建议:“臣闻性相近而习相远,以其所好相染故也。皇太子及诸王等左右群僚,不可不择而任之。但是无德义之人,家门不能和睦,及好奢华驰骋,嫚游声色,不得使亲而近之。臣历观往古,下览近代,至于子孙不孝、兄弟离间,莫不为左右乱之。愿陛下选贤才,以为皇太子友,如此则克隆磐石,永固维城矣。”

高祖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毋庸置疑,高祖是要慎重选择李建成僚友的。

在建成的僚友中,李纲(太子詹事)与其不甚协调,但李纲对建成只是说:“日殿下饮酒过量,非养生之道。……不宜听受邪说,与朝廷生忿间。”至于“后太子寖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的记载,根据后来的事实,缺乏有力证据。

后来的事实是什么呢?应从魏征说起。魏征投唐后,被建成引为太子洗马,一直到玄武门之变,建成被杀,都是建成的重要僚友。魏征从政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进谏。贞观年间,他先后进谏二百余事。正因为如此,太宗把他当做一面镜子。这样的人,在建成身边,应当也多有进谏。但史书记载,他对建成的进谏仅有两次,一次是他和王建(太子中允)共同建议建成请求出师,去镇压刘黑闼起义,另一次是太子集团和秦王集团矛盾激化时,他建议太子早日除去秦王,以致后来受到太宗的责备。

从进谏的内容看,都是政治、军事问题,未曾涉及建成的为人。

如果建成确实“荒色嗜酒”,或是“押亡赖,猜间朝廷”,魏征决不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从另一方面说,一些“亡赖”之徒也必然会和魏征这样的正直大臣发生冲突。这些内容,都未见于史册。即使是有些传闻,连古代的史学家也不敢相信。司马光说:“建成与元吉曲意事诸妃嫔,谄识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或言蒸于张婕妤、尹德妃,宫禁深秘,莫能明也。”既然是人们“莫能明也”的传闻,无疑是缺乏有力的证据。

由此可见,有关李建成为人方面的记载,既失之于笼统,也经不起推敲。这样一来,李建成在统一战争中处于配角地位的原因,就不能是他的为人与才能问题了。

三、李世民完全是李渊一手扶持起来

所谓玄武门之变,就是高祖的儿子们为争夺太子地位而进行的互相残杀,最后以李世民夺得太子地位而告终。

高祖共有22个儿子,其中为太穆皇后窦氏所生者4人,即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李玄霸早逝,与玄武门之变直接有关者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隋末,当李渊任太原留守时,只带了李世民同往,李建成、李元吉都留在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如果说这是因为李建成已经成人(时年29岁),可以独立活动,李世民年仅19岁,还不能独当一面的话,那么,李元吉也未曾在李渊左右又如何解释呢!

此事只有解释为李渊宠爱李世民较为合适。

为了太原起兵,实行改朝换代的需要,最可靠的莫过于其子。于是,李渊召李建成、李元吉都到太原。李建成、李元吉为什么被留在河东呢?因为“隋末,高祖被诏捕贼汾、晋间,留建成护家,居河东”。看来,李建成留在河东的理由名正言顺,但也不能排除高祖有不喜爱建成的心情而故意这样安排。

李元吉被留在河东的理由,史书没有记载,但可以从其他方面推知,高祖是不喜爱他的。“初,元吉生、太穆皇后恶其貌,不举,侍媪陈善意私乳之。“这就是说,李元吉出生下来就不被其母所爱。

如前所述,李渊与其妻窦氏颇为恩爱,李渊的事业有成,也受过窦氏的很大帮助,因此,窦氏不喜爱的儿子李渊也不可能喜爱。

与建成、元吉同在河东的还有李渊的第五子智云。智云为后被封的万贵妃所生,时年14岁,建成与元吉赴太原时把他弃之河东,被隋官吏逮捕,送到长安,为阴世师所杀。按理说,建成既有“护家”的使命,就不应该把智云弃之河东,被隋官员所害。况且,建成到了太原,也未遭李渊的责备。

由此可见,李建成是不是因为“护家”留居河东,还值得怀疑;反而是因为不受其父喜爱而留居河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把建成与年幼无知的智云,生来不受父母喜爱的元吉放在一起,不能不使人想到建成也是不为其父所喜爱的长子。

攻取西河(今山西汾阳),是开始一战,十分重要,李渊命两个儿子(建成,世民)同时出战。临行时,李渊告诚他们说:“尔等年少,未之更事,先以此郡观尔所为。人具尔胆,咸宜勉力。”两人同时表态说:“儿等早蒙弘训,禀教义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坠。家国之事,忠孝在焉。”由于当时尚未定官衔,故而军中称他们二人为“大郎”、“二郎”。

大业十三年(617)六月,李渊建大将军府,以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在进攻霍邑的战役中,两人也同样肩负责任。这些情况,看来是李渊对建成、世民同样重用,但实际上小于建成10岁的世民并没有被视为必须追随别人的幼童,而是独当一面的将军。由此可见,把李建成、李世民相提并论,实际上就是抬高了李世民。

李渊从太原起兵,西渡黄河以后,就兵分两路,一路是李建成、刘文静、王长谐等,率军数万人,屯永丰仓(在今陕西华阴东北),守潼关,防备东方之敌;一路是李世民、刘弘基、殷开山等率军数万人,从渭水以北向西发展。这样分配任务,看来是各自一方,不分上下,但实际上是给李世民发展势力提供了有利机会。

东方之敌,最近的是河东(今山西永济西)的屈突通。屈突通在李渊军刚渡河后,即派桑显和率军数千人袭击李渊的王长谐所部,结果大败而回。这样一来,屈突通自顾不暇,不敢西进。另外中原的瓦岗军与洛阳的王世充更没有西向的意图。不难看出,李建成驻军永丰仓,只是象征性的任务,根本没有发展势力、建功立业的可能。

从总的方面看,李渊是要夺取长安,取隋而代之。李世民率军西进,正是发展势力,罗致人才,扩大影响,为夺取长安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李世民部刘弘基、殷开山西进至扶风(今陕西凤翔),有众6万,最后南渡渭水,进兵长安故城(即汉长安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郊)。李世民由渭北向西又渡渭而南,沿途会合了平阳公主、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各部队伍,共13万人,屯于阿城(即秦阿房宫城,在今陕西西安西郊)。

后来,李建成军也到长安城外,屯于长乐宫(即汉长乐宫,在今陕西西安西北郊)。这时,李渊所有诸军共20余万。显而易见,李建成的队伍没有很大发展。从这些实际效果看来,李世民取得发展势力,建功立业的机会,完全是李渊的有意安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李建成是太子,常随李渊历练,咋还是败给李世民

分享到:更多 ()
来源:唐宋元明清 编辑:人文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