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今日热点 时事资讯
娱乐头条才是你关心的新闻
首页 > 头条资讯 > 情感

心理学:废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式,是先把他捧到德不配位的地步

这段话寓意深远,它描述了一个人如果身居高位却没有相匹配的德行,将会带来大灾祸。这是为什么呢?当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都不高时,他在许多方面都会留下漏洞,形成隐患。因此,这句古语以极为简练的方式警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量力而行,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限度,清楚自己在何处能够做好何事,对自身的定位需有明确的自知之明。

那为什么说废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式,是把他捧到德不配位的地步呢?古语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一、若德薄而位尊假设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技能都不足以支撑他所处的高位,则形成了所谓的“德薄”。当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低下,格局狭小,品行低劣,一旦身居高位,往往无法把握自己的道德底线,极易因贪图利益而突破这些底线,行贪赃枉法之事,对百姓进行剥削。

同时,这样的人在为自己积累财富的过程中,会无情打压那些正直的人,不仅损害了社会成员的权利,也阻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最终会因为罪行重大而受到法律的制裁。二、智小而谋大“智小谋大”指的是一个人的智慧并不十分突出,却妄想去执行一个远超自身能力范围的宏大计划。这种不匹配会使计划严重脱离预定轨道,极可能导致重大损失。例如未经培训便试图驾驶航空母舰或飞机,或在没有充分经验的情况下为患者进行手术,或未做充分准备便考试公务员等。这些例子都属于“智小而谋大”,一旦人们陷入这种困境,通常会导致失败,并且对失败的原因毫无头绪。三、力小而任重这意味着,一个人本身力量有限,却承担了过重的责任,继续这种状态只会导致不良的结果,甚至严重时可致命亡。研究表明,那些无知的人通常来说会盲目自信,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达克效应”。1999年,研究者达宁(Dunning)和他的同事克鲁格(Kruger)进行了四项实验,发现那些在幽默感、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方面能力最弱的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例如,当这些人的实际分数只在较低的12%时,他们却自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对面部识别的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现象,超过70%的人认为自己的识别能力高于平均水平,这显然违背了统计学的常理。回顾现实里近几年被查处的官员,他们多数身居要职,但因权力膨胀而突破了底线,接受贿赂,这正是“德不配位”的现实例证,

即一个人超出了他的德行所能承受的极限,最终自招灾祸。孔子的这段话直截了当,其道理明确:无论一个人的能力如何,不论他拥有多少财富或处于何种职位,想要生活顺利,首先应该修炼自己的德行。四、“德”是什么那么何为“德”呢?“德”的基本含义是与自然、社会及人类的客观规律相符合,不违背自然和规律的发展,同时提升自我。此外,“德”还涵盖了道德和品行的意义。在《篇海类编》中有所记载:“德行,于外之称行,在心为德。”“德”内涵着内心情感或信念,而在人际关系中,它指的是人的本性和品格。

因此,儒家视“德”为包含忠诚、孝顺、仁爱、义务、和蔼、恭敬、谦让等品质。在《荀子·非十二子》中有言:“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此语表明,只有实践了“问”、“学”和“让”之后,一个人才真正具备了“德”。《易·乾卦》中说:“君子进德修业。”唐代的孔颖达对此注解为:“德,谓德行;业,谓功业。”这表明,易经中的“德”是要人们坚守道德规范,即操守和品行。而这些品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因此,一个人的德性始于遵守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认为,遵循道德规则本质上是受到外界影响的客观性他律,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个人对道德的认知也表现出一种主观性的自律。那么,一个人的德性从何而来?源自于对各种规范的尊重。如何证明一个人具有足够的德性呢?具有充分德性的人必然有广阔的心胸。这种广阔心胸如何展现呢?在做任何事情时,他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利益,而是以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为重。正如佛教所说的“无我”,这便是德行的体现。

当一个人能够达到“无我”的境界,表明他的心胸和胸襟已达到极为宽广的程度。只有当一个人的胸襟足够广阔,才能包容万象。如果一个人能够容纳万物,那么当他需要什么时,自然就会拥有什么。了解了这些,我们便能明白什么是“德位相配”,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也能真正具备避免灾祸、亲近幸福的能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心理学:废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式,是先把他捧到德不配位的地步

分享到:更多 ()
来源:感受你的温柔 编辑:情感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