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坚守种业战线30余年的“老兵”
——记2024年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保友
张保友(左一)在援藏期间,指导当地农业科研人员开展蔬菜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
2024年春季,张保友(左二)参加省级种子市场检查和质量抽检工作。今年5月底,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再次前往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推广中心(以下简称日喀则市农牧中心),双方就马铃薯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推广等进一步深化合作。这是该团队今年第二次赴藏进行技术交流。
马铃薯是日喀则市的第二大种植农作物。近年来,鲁藏两地农业科研人员不断加强合作,接续提升当地马铃薯育种、栽培、产业化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山东第九批援藏技术人才、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市场管理科科长、三级推广研究员张保友发挥了关键“桥梁”作用。
在种业系统,张保友是一位辛勤耕耘30多年的“老兵”,他像一粒种子,深深扎根泥土中,为大地丰收默默耕耘,奋斗不止。
扎根雪域高原,
做鲁藏两地
农业技术交流的推动者
从黄渤海之滨的齐鲁大地,到西藏雪域高原,相距近4000公里。2019年-2022年援藏期间,年过五旬的张保友,克服海拔高、气压低、氧气稀薄的恶劣环境,发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坚守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理想信念,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当地农业发展做了不少实事,书写了一段鲁藏农业交流的佳话。
青稞和马铃薯是日喀则当地最重要的两种作物。由于当地品种老化,栽培技术相对传统,当地的马铃薯产量偏低,商品性不高。
2019年年末,已经进藏工作半年的张保友,在对西藏脱毒马铃薯科研育种、示范推广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鲁藏两地科研专家开展了“西藏马铃薯脱毒种薯育繁及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构建”项目合作,日喀则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现更名为日喀则市农牧中心)培育筛选出艾玛土豆1号和2号两个新品种,同时,带动培养了当地脱毒马铃薯工程技术中心科研创新团队。
2021年,张保友主持开展的“西藏马铃薯脱毒种薯育繁及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构建”科研项目,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这是日喀则市农科所自1985年以来,首次以第一主持单位身份获得西藏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取得历史性突破。
作为“西藏马铃薯脱毒种薯育繁及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构建”科研项目完成人之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马铃薯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董道峰说,原来蔬菜研究所与日喀则蔬菜领域的科研交流一直存在,但不成体系,自从2019年通过张保友“牵线搭桥”后,鲁藏两地蔬菜科研人员对马铃薯的新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繁育、高效栽培技术展开了体系化、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通过选育新品种、优质脱毒种薯,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化等技术,日喀则当地的马铃薯从原来的亩产3000多斤,提升到现在5000斤-6000斤,效益大幅提升。”董道峰说。
在援藏期间,张保友带领团队构建的西藏马铃薯“高产示范+现场观摩+技术培训+专家在线+媒体传播”五位一体的技术推广模式,在西藏自治区马铃薯主产区日喀则、拉萨和山南等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面积累计达168万亩,亩均增产29.31%,累计增产106.85万吨,增加经济效益10多亿元,扩大了农牧民就业和农业增产增收,有力促进了西藏农牧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作为一名农技推广专技人员,援藏一开始,张保友就立志为日喀则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科研创新队伍。3年援藏期间,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组织12批180余名日喀则市农牧业技术人才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进行培训学习,同时,邀请山东20多名(次)农牧业专家到日喀则“手把手”实地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有力地提升了日喀则市农牧业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日喀则市农牧中心党组书记拉吉说,尽管当地条件比较艰苦,但张保友能快速融入当地科研团队中,对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培训做了大量工作。在援藏3年期间,农牧中心100多人跟他关系都非常融洽。现在中心都把援藏干部当成自家人。
援藏期间,张保友的工作赢得了山东和西藏两地的认可和表扬。2021年12月被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考核为援藏满2年半优秀等次;2022年2月被中共日喀则市委组织部推荐为西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候选人;2022年7月被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评选为援藏表现优秀个人;2022年4月获中共日喀则市委、市政府“日喀则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22年5月入选第四届日喀则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才名单;2022年7月被中共日喀则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第九批援藏优秀干部人才”。
忠实履职尽责,
做农作物良种
技术推广的传播者
“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学上的是农学院,毕业后又分配到省种子总站,大半辈子没离开农业,没离开种子。”张保友谈起自己跟种业的缘分。
1991年,22岁的张保友从江苏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工作,一干就是30多年。33年来,先后从事种子繁育、种业发展和市场管理等岗位。无论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总是带着对农业和种业的特殊感情,数十年如一日满怀激情在工作。
种子,是粮食之母,农业之本。种子管理工作,事关农业丰收,事关农民增收致富,事关千家万户的饭碗,事关国家粮食安全。
山东是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农业大省,粮食、蔬菜和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的面积和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著名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油瓶子”重要产地,对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大局举足轻重。做好山东种业工作,对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意义重大。
工作30多年,张保友始终不忘初心,一直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他先后参与了国家“种子工程”“优粮工程”“世行贷款种子商业化项目”“现代种业工程”以及省“农业综合开发”“亚行农业灌溉”等农业重大项目立项、实施、招标文件起草,项目检查、验收等多项技术服务工作。
勇于担当作为,
做种业振兴
净化市场环境的守护者
200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正式颁布,至今,已历经3次修正、1次修订。为确保种子法如期顺利实施,张保友多次受邀到农业农村部参加种子法配套规章《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的制订修订技术工作,同时参加了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评选和信用企业评价工作,评审种子企业300余家,并连续多年参加国家、省级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评审工作,评审申报材料500余份。
在省内,他全程参加了《山东省种子条例》修订和《山东省农作物种苗管理办法》制定工作,推动全省种业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在种子市场上,部分生产经营者受利益驱使,生产经营套牌侵权、假冒伪劣、未审先推等违法行为,严重扰乱种子市场,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极大隐患;随着电商平台兴起,种子销售也开始向线上转移,但由于监管手段缺乏,网络销售种子的各类违法案件日益增多。此外,部分高校科研单位、育种企业主动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意识不够,育种材料的交流互换比较随意,造成部分品种产权界限不清,无意识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种业振兴,需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这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近年来,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在完善相关法规条例方面持续发力。去年,该站结合我省种苗产业发展具体情况,制定出台了《山东省农作物种苗管理办法》,该办法已于2023年12月10日施行,进一步规范了农作物种苗生产经营秩序,促进了全省种苗产业健康发展。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出台的农作物种苗综合管理办法,对全国其他省份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假冒伪劣种子质量没有保证,等种到地里才发现问题,为时已晚。轻则影响作物产量品质,影响农民收成;重则绝产绝收,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2016年10月份,根据工作需要,张保友到市场管理岗位工作,他积极做好全省种子管理和执法系统种子法律法规培训工作,并上台授课,连续4年组织省级、参与市级培训20余次,累计培训学员5000余人次,提升了全省种业市场监管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他还积极推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不断强化种业市场监管手段,为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保驾护航。近2年来,组织全省出动执法人员近6万人次,检查市场主体4万余个(次),抽取种子样品2679份,查获种子案件1031件。其中依法查处的“济南市邵某某等人未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假劣玉米种子案”和“辣椒‘奥黛丽’品种权侵权行政执法案”,分别被农业农村部公布为2022年农业执法保障粮食安全典型案例和2023年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张保友说,通过连年开展种业常态化市场监管,并结合年度春季、秋季市场检查,夏季制种基地巡查和冬季持证企业抽查四季专项行动,全覆盖对承储救灾备荒种子现场检查,重拳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规违法行为,及时公开通报典型案例,做到以案释法、打防结合、震慑到位,为推动我省种业振兴,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近2年来,张保友指导基层种子管理部门和农业执法机构依法处理违法违规种子案件26起,其中,指导处理坑农害农种子事件10起,帮助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协调处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案件8起,为企业和育种者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依法保护了农民切身利益和育种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营销环境。
今年以来,张保友获得“山东省担当作为好干部”和“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两项荣誉。
张保友从事种业管理工作33年,对种子事业充满深厚的感情,直到现在,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工作热情。他常说:“用自己的专业所长,能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做点实事,比干啥都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坚守种业战线30余年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