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常为人们啧啧称赞,而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役则被奉为天下奇谈。被称为卓越的天才军事家,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征服高昌国的历史事件中,虽然发兵二十一万浩浩荡荡开赴前线,但最后的结局却是不废一兵一卒令敌方,西突厥后撤千里,另一方,高昌国不战而降,可谓一石二鸟。
时高昌国位置示意图
那李世民征服高昌的这场仗的打法行军布阵是不是一定很神奇呢?或者说是有个三寸不烂之舌的人才出现而说服的?其实,两者都不是,确切来说,是为李世民的果敢与唐军的强盛阵势给吓懵的呢。
李世民为何要对高昌国用兵?
战争,是没有人愿意看到的,而且不义之伐历来为人诟病,何况,在唐朝初期的时候,高昌国和唐朝关系友好,那唐太宗为何要发兵讨伐高昌国呢?这绝对不是出于他的穷兵黩武。
高昌国遗址
在当时的高昌国,属于西域诸国之一,它拥有着独立的政权,而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高昌国历经几代王朝发展,到麴氏高昌王朝这一代国力达到最盛。在唐太宗时期,高昌国国王麴文泰也曾亲自到长安觐见过唐太宗李世民,并奉以贡品。为了表达诚意,李世民赐封高昌王麴文泰之妻宇文氏以长乐公主封号。大唐与高昌国建立了和谐友好的关系,高昌国更作为大唐在西域的一只眼睛在军事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西域那边有个丝毫的风吹草动,麴文泰都会如实传达给唐太宗。
王麴文泰之妻宇文氏
然而,这样的和谐友好关系没有维持几年,高昌国突然变得藐视唐朝,不仅不来朝见,而且对大唐的一些需要配合的事情拒不领命,反而与西突厥走得更近,唯西突厥马首是瞻。也就是突然就和大唐撕破脸皮翻脸不认人了。
比如,那阵子,西突厥频频动作,大有一统西域的苗头,与唐朝的摩擦也日益多起来,尤其是,之前逃到西域的中原人不但被西突厥控制起来,而且有的惨遭残忍杀害。面对大唐子民在西域遭难一事,大唐朝廷自然无法容忍,更不能熟视无睹。于是,李世民立刻派人前去沟通高昌王,要求高昌放人。可高昌王面对大唐的请求立场十分强硬,声称:高昌要做什么,唐朝管不着。
这对当时被西域各国尊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来说,高昌的背叛,以及对大唐政权的极度藐视,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李世民决定出兵讨伐高昌国,并在朝堂之上征求文武百官的意见和建议。
主战派认为,高昌如此气焰嚣张,此事不能一直容忍,如果从稳固政权的长远来看,讨伐高昌破迫在眉睫。保守派则认为,高昌路途遥远,何况西域地理形势和自然条件相当复杂,长途跋涉又不熟悉环境,像这样劳民伤财的马拉松战役,打不好将会损失惨重,更令大唐国威尽丧。
最终,李世民还是采取了主战派的意见。他觉得,西突厥挑事,高昌国今日的狂妄,实际正是借了西突厥的势力,如果今日不讨伐,等日后西突厥统一西域,这将会成为大唐通过西域诸国最大的障碍,并在北方多了一位劲敌,时刻都会危及大唐的边境安全。
高昌王麴文泰为何敢轻易背叛大唐而亲西突厥?
大家都知道,在之前高昌国对大唐那可是毕恭毕敬,而且大唐也一直没有亏待过他,高昌王麴文泰对大唐态度的转变又说明了什么?这里牵扯到两个因素:
影视剧中的高昌王麴文泰(左)与唐僧
其一、西突厥势力日增,在西突厥的威胁下,高昌王麴文泰不敢得罪西突厥,只能唯命是从。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高昌王麴文泰不敢得罪西突厥,那他为何敢得罪强大的大唐王朝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其二、出于高昌王对唐朝的了解,他认为,大唐不会出兵讨伐西突厥。
前面说过,高昌王麴文泰之前来过唐朝,并亲自见过唐王李世民。在那时候,他对唐朝做过一番了解。
1、唐朝的秦(陕西)陇(甘肃)以及北边的城镇和乡村展现一片萧条,而且与隋朝时候的繁华相去太远,如果唐朝长途跋涉用兵,沿途之中军队的粮草供给是个问题。
2、在隋朝的时候,隋朝的皇帝从来都没有对高昌国用过兵。那么唐朝也不会。
3、唐朝中原朝廷离高昌国距离太远。仅以地理环境来看,两者相距约七千多里,而且其中还有两千多里属于沙漠地带,其间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烧。李世民是不可能发兵过来的。
基于以上几点,麴文泰对大唐情况的了解,他觉得不管高昌做什么,大唐是拿自己没辙的。所以,自己自然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反正你大唐真的管不着也够不着。
敲山震两虎:唐太宗伐高昌西突厥北逃高昌不战而降
无视来自朝堂之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唐太宗决定讨伐高昌。在唐太宗的战略规划中,他内心实际是要威慑西突厥,因为高昌国对大唐的背叛实际正是来自西突厥的威胁和支持。而那时候,西突厥和唐朝的关系还不算太坏,直接攻打也没有由头,于是只能决定对高昌国用兵,从而达到“杀鸡儆猴”、“敲山震虎”的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十三年(639年),高昌王麹文泰断绝西域与中原的商业往来,唐太宗应招麹文泰入朝觐见,而麹文泰以称病的方式拒绝来朝。借此,唐太宗发动了对高昌国的征讨。
贞观十三四(640年),唐太宗发布《讨麹文泰诏》,细数麴文泰罪状多条,并提到,西突厥是受了高昌国的挑拨,此行目的是讨伐高昌。意思就是请其他人(西突厥)不要插手。
在这次讨伐高昌国的战役中,唐太宗李世民发动了二十一万精兵出征西域。其中包括府兵、以及多民族兵种。他们训练有素、浩浩荡荡气势如长虹开赴西域战场。
唐太宗此次发动的兵力人数,对高昌国总共人口加起来的三万来说,简直是神勇之兵天外来客,如果真正打起来,高昌国根本应对不了。
这时候,西突厥看到唐太宗动了真格,而且发动如此数量之巨的强兵来战,仅这个威势,足以令西突厥不寒而栗。尽管在战斗檄文上,唐太宗也说了只是来打高昌国的,但西突厥的首领并不傻,打区区全部人口加起来只有三万人的高昌小国,哪里需要这么强大的兵力,这不明摆着是明征高昌国,实征西突厥来的嘛!于是,在唐军还未到之前,西突厥第一个就逃跑了,直接向北逃窜千里,残余势力也纷纷投降唐军。
当麴文泰看到李世民的雄武之师已经穿越戈壁,正浩浩荡荡朝西昌国开赴而来,由于之前身体本就不好,再加上惊吓便慨然离世。后其子麴智盛即位。面对唐军威势,他向西突厥求援。高昌国临危,西突厥作为高昌国之前的同盟国,最后碍于面子的问题,只好装模作样的把军队进驻到距交河城三百七十里的可汗浮图城,在那里声援高昌。而除了声援外,再没有任何的举动而就此敷衍了事。而且,此时,西突厥将在隋唐时期掳掠的汉人送还唐朝。西突厥之所在这次唐军讨伐高昌国的战事中表现得如此老实,首先,是迫于唐军的威势和李世民力讨的决心,再者,是由于这时候的西突厥刚好内部正在发生权力争斗,根本没有精力和唐军对决。而再加上在之前彼此双方并没有太大冲突,西突厥只好求退而身安。
再说唐军这方,当麴文泰病死的消息传到唐军这里,唐军正好逼近柳谷。而高昌王葬礼的日期和时辰,也已经为唐军掌握,这时候,有人向唐军主帅进言:一国葬之时,全体国人聚集,不妨乘机攻打。然而大总管侯君集却觉得不可,他说道,大唐天子派我前来的目的,讨伐,只是为了高唱的无礼,问罪之军岂能趁人之危。于是,一场生死拼搏的血战也就没有真正打起来。
就这样,唐朝大军浩浩荡荡开到高昌城下,然后派人和高昌谈判,表示如果不投降就当即下令攻城。新任高昌王麴智盛向西突厥求援不成,而眼下唐军又要攻城,自知乏天无术,最后只好投降了唐军。
唐朝大军
结语:
在唐太宗李世民讨伐高昌国的战事中,唐军虽然发兵二十一万之众对高昌国三万人口,从表象上看,以多对少,似乎赢了也很正常。而最终的结局却是以不费一兵一卒的代价赢得西突厥后撤千里,并返还掳掠唐朝人口,以及高昌国的献城投降,赢得大唐北方边境的长期安宁,这就十分的了不起了。也展现了唐太宗卓越军事家的眼光和才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打高昌?发兵20万,不费1兵1卒取胜堪称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