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每当爆发大型农民起义的时候,都会伴随着天下诸侯群雄并起的局面。比如秦末农民起义大爆发后,原先六国后裔纷纷自立为王。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大爆发后,袁绍、曹操、孙坚、公孙瓒、刘表等诸侯也都纷纷拥兵自重,借镇压起义军的名义打江山。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后,朱温、李克用、刘仁恭等诸侯也极力扩充自己的地盘。明末李自成起义以后,崇祯皇帝为什么不信任他手下的那些大将们,就是他害怕这些大将们会借机扩充自己的势力,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可是,清朝末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为什么当时却没有出现群雄并起这样的局面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太平军起义)
一、清朝“气数未尽”。
“气数未尽”在古代王朝社会中,是一个重要的词语。这个词语讲的是天道的问题。也就是说,每个朝代,究竟能够延续多少年,是上天决定的。如果上天不让这个朝代结束,这个朝代是不可能结束的。如果上天要让这个朝代结束,那么,再有强势的人物力挽狂澜,这个朝代也保不住。
这样的观念,在《封神演义》这部作品中体现得最明显。殷商因为“气数已尽”,因此,尽管殷商那时候有比干、箕子、微子这样的贤臣,尽管有闻太师这样力挽狂澜的大将,依然无法保住殷商。甚至于上天还会派很多神仙下凡,帮助西周灭殷商。
古代那些诸侯在朝代末年的时候,之所以敢于造反,他们就是打着这个旧有的王朝“气数已尽”的旗号,以此发展自己的势力。
不过,我这里讲的“气数已尽”,并不是所谓的天道,而是说清朝在当时矛盾的激化程度,并没有让清朝到了崩溃的边缘。事实上,清朝才经历了“康乾盛世”不久,整个国家还算是比较强大的。存在的最大的矛盾,只是英法等列强的入侵,给清朝造成了伤害。而中国往往存在这样一个特点,越是有外国列强入侵,越是能够增强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大家都会团结一心,和列强作战。所以说,英法列强的行为,对清朝的凝聚力,其实是有加强作用的。
正是因为清朝没有到崩溃的边缘,因此,才没有造成分崩离析的局面。
(慈禧剧照)
二、朝廷被牢牢控制。
每个朝代处于末年的时候,之所以会出现群雄并起的局面,主要都是因为朝廷的控制力减弱。而朝廷控制力减弱的原因,都是因为皇帝是小皇帝,是弱皇帝,而朝廷中出现了强势的大臣。而这个大臣私心很重,想为自己捞好处,好对皇帝取而代之。
比如秦朝末年秦二世很弱,而赵高很奸恶。汉朝末年的汉少帝汉献帝都是小皇帝,而十常侍、董卓等等都是奸恶大臣。唐朝末年的皇帝一直被宦官控制,皇帝非常弱,权力从中唐开始,皇帝就不能好好地掌控。明朝末年,一开始也是魏忠贤等奸恶大臣掌控权力。虽然后来崇祯皇帝拿下了魏忠贤,但是已经晚了。就像秦王子婴拿下了赵高,也已经于事无补了一样。
不过太平天国起义时期的清朝,却并不是这样的。那时候,虽然皇帝比较弱,是咸丰,后来又是未成年的同治。但是慈禧牢牢掌控着政权。而且朝中并没有什么奸恶的大臣,慈禧在发动辛酉政变的时候,把顾命八大臣打压下去了,没有造成朝廷权力的分散。
慈禧作为最高统治者,由于很强势地掌控着朝廷,因此国家并没有散,没有出现分崩离析。
(晚清名臣画像)
三、诸侯自身实力不大。
之所以群雄并起,是因为在并起之前,这些群雄已经掌控了权力。汉朝末年袁绍这样的势力,已经是“四世三公”。唐朝末年,也是长期处于军阀割据的情况,因而军阀能够拥兵自重。
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地方上是没有什么势力的,也没有掌控什么兵权。虽然后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相继组建了军队,应对太平天国。但是这些军队的根基都是很浅的,是临时组建的军队。而且,由于曾国藩等人是汉人大臣,他们原本在朝廷中的势力不大。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增强自己在朝廷中的势力。而且增强了朝廷中的势力,就能够前途无量,因此,他们的兴奋点就在爬上朝廷高位上,而不是拥兵自重造反上。
这都是因为清朝长期以来对军队,对地方势力有着严格管控的原因。
正是因为有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因此虽然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但是并没有出现群雄并起的局面。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 » 太平天国起义大爆发,为何没有出现群雄并起,国家分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