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军队征战沙场,似乎都是武将的责任,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唐朝时期,为了稳定边疆,朝廷颁发命令,只要有战功的人都可以得到重用。因此,为了施展抱负,很多文人纷纷来到边疆,努力建立功业。李白、李贺、高适等等,都曾到过边境,并写下了不少诗歌。到了宋朝,因为边关守将作战不力,也有一位文人来到了边疆,并成功地打败了入侵的叛军,便是宋朝著名的词人范仲淹。
范仲淹的先祖范履冰,在唐朝担任过宰相,他的父亲范墉也在吴越做官,宋朝建立之后,范墉跟随吴越王投靠了宋朝,并担任掌书记的职务。后来,范墉在任上病逝,当时范仲淹刚刚两岁。范墉死后,范仲淹由母亲谢氏抚养,生活困苦。为了生计,谢氏带着范仲淹改嫁给了一个名为朱文翰的人,范仲淹也跟着更名改姓,为朱说。
范仲淹年长之后,母亲将他的身世告诉了他,范仲淹十分伤感,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光复先祖。于是便离家到应天府求学。经过数年的刻苦攻读,范仲淹终于考中了进士,并为朝廷任命为参军。范仲淹将自己母亲接来奉养,母亲去世之后,他改回了自己的本名。
范仲淹为官期间,政绩卓著,受到了仁宗的重视,并将他调入了京城。范仲淹在京城期间,不惧权贵,仗义执言,因此而得罪很多人,最终被掌握实权的彰献太后贬出了京城。直到太后去世,仁宗掌握了实权,范仲淹才重新被召回,并受到了重用。
这一时期,位于宋朝西北边境的党项人在李元昊的领导下,建立了大夏国,并自立为帝,正式断绝了与宋朝的臣属关系。同时,为了迫使宋朝承认,便率领大兵侵犯边境。为了抵抗西夏,仁宗派范仲淹为安抚使,到边境协助守军对抗西夏军队。
范仲淹来到边境查看之后,认为西夏军队人数众多,且准备充足,如果贸然迎战,必然失败。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防守,以守为攻,以逸待劳。于是,便率领将士,修筑工事,巩固城防。然而,守将夏竦却认为范仲淹过于谨慎,是胆小怕事。在西夏军队来犯的时候,便派下属韩琦领兵迎战。结果却在好水川中了西夏的埋伏,损兵数万,十多位将领阵亡。
仁宗得知之后,罢免了夏竦主帅的职务,由范仲淹主持御敌事务。此时,西夏又联合了羌族的一些部落,准备侵犯边境。范仲淹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一方面让人加紧修筑工事,一方面派人暗中联络这些羌族部落,以朝廷的名义安抚他们,并说服他们投降了宋朝。最终,在范仲淹的努力下,羌族部落脱离了西夏,就剩下了西夏军队孤军作战,实力受到了削弱。
但李元昊却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他集结了大量军队,再次侵犯宋朝边境。泾源安抚使王沿得知之后,立刻组织军队,在定川寨迎战。由于西夏军队人多势众,宋朝军队又没有及时救援,导致宋军大败,损失近万人。李元昊乘胜追击,率兵进犯关中。范仲淹赶忙组织军队进行迎战,李元昊没有必胜把握,便率兵退出了边境。
这两件事,让仁宗看到了范仲淹杰出的军事才能。于是,将范仲淹封为陕西安抚,负责陕西地方对抗西夏的事务。范仲淹继续采取之前的策略,一方面修筑工事加强防御,另一方面派人联络、安抚、招揽羌族部落,孤立西夏军队。此后数年,西夏数次侵犯边境,但始终不敢侵犯范仲淹驻守的区域。
此后数年,西夏与宋朝数次交战,但收获寥寥,最终,双发议和,结束了长达数年的边境战争。议和之后,范仲淹被仁宗召回京城,并任命他参知政事。随后,范仲淹并上书仁宗进行改革。但是,他的改革措辞却触犯到了很多朝廷元老的利益,受到了很多朝廷大臣的反对和排挤。最终,仁宗终止了改革,又将范仲淹贬出了京城。范仲淹在外任职期间,依然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最终因为伤寒,死在了任上。
范仲淹虽然是一介文人,但却在军事、政治上展现出了杰出的才华,但朝廷昏暗,他提出的改革无法进行,最终抑郁而终。虽然如此,但为了朝廷,为了百姓,他依然恪尽职守,毫无怨言,正如他自己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头条资讯网_今日热点_娱乐才是你关心的时事新闻 » 大将吹牛一流打仗三流,最后靠一文官收复失地